文档介绍:我的家乡是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座人杰地灵的小镇,它的名字叫做——灵璧。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垓下古战场,古汴河流经地,钟馗画之乡。钟馗画与灵璧石、虞姬墓并称为“神、奇、美”的灵璧“三绝”,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
灵璧——虞姬
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园内还有一幅对联,颇为伤感:
虞姬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灵璧——钟馗画
目前,灵璧县成立了“中国灵璧钟馗画研究会和“中国灵璧画苑”。走近灵璧,街坊钟馗画店栉比鳞次,有白发苍苍始作钟馗者,亦有幼稚可掬,握笔临摹钟馗画之幼童。环顾画店四壁,满悬着黑白干燥浓淡相宜之钟馗画,琳琅满目。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自唐代起,灵璧人始画钟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浸润,至2003年,灵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称号。灵璧画也被称为画中“活化石”。公元1915年,画家翟光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膺金奖(世博会前身)。
灵璧素有“钟馗画之乡”声誉。该县钟馗画既保留了传统钟馗画之精髓,又善创新,赋予钟馗馗画当代之多姿多彩形式与内容。因此,在今日仍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灵璧钟馗画源于宋、盛于明清。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指出:钟馗“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吴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这就是说,灵璧钟馗画继承了“吴道子原格”,“世群推之”,至今不衰。
  那么,什么是“吴道子原格”呢?唐人卢肇在《逸史》中曾有记述:唐明皇因痼疾作,昼寝,梦一小鬼来盗其玉笛并杨贵妃之绣囊。“上欲怒,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朝靴,径捉小鬼,上问大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