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2/9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第一节计算机基本知识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一)计算机的产生(20世纪最卓越成就之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字ENIAC,采用电子管。目的:为了解决二战中弹道高速计算。 ENIAC:计算机鼻祖、开辟科学技术领域先河,使信息处理技术进入新时代。(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特征: (1)电子管元件,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寿命低; (2)内存:水银延迟线、磁芯存储器(几千KB); (3)外存:纸带、卡片、磁带、磁鼓; (4)运算速度:每秒运算几千至几万次; (5)程序设计语言:使用二进制编码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6)用途: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军事。 :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年) 特征: (1)采用晶体管元件,体积缩小,可靠性增加、耗电减少; (2)运算速度至几十万次; (3)提出操作系统概念,出现高级语言(FORTRAN、COBOL); (4)采用磁盘、磁带作为外存储器; (5)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进入商业市场。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特征: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元件,可靠性高、功耗低; (2)内存储器使用半导体存储器,每秒几百万次运算; (3)速度快、体积小、存储量大; (4)分时操作系统开始出现,提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5)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事物管理等。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特征: (1)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元件; (2)运算速度上亿次; (3)高度集成的半导体内存; (4)外存:软磁盘、硬磁盘、光盘; (5)网络为特征,数据库、通信软件。【补充】微处理器的发展(1)第一代:1971年,Intel4004 (2)第二代:1973年,8位,Intel8080 (3)第三代:1978年,16位,Intel8086 (4)第四代:1985年,32位,Intel80386、80486 (5)第五代:1993年,64位,奔腾(三)计算机的发展方向(1)巨型化:尖端科学技术; (2)微型化:笔记本、掌上电脑; (3)网络化:资源共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 (4)智能化:智能机器人; (5)多媒体化:文字、声音、图像等。二、计算机的特点 :快 :精 :大 :智 :自三、计算机的分类分类标准项目备注用途通用机、专用机信息表示、处理方式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规模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1)电脑、个人计算机、PC机(2)体积小、灵活性大、功耗低、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1)帮助大量用户访问同一数据或资源(2)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充性 (1)没有中央处理器(CPU)、没有内存(2)泛指一切可介入网络的设备【例题·判断题】体积微小的机器就是微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