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哈姆莱特a.ppt

格式:ppt   大小:2,129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哈姆莱特a.ppt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2/9 文件大小:2.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哈姆莱特a.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哈姆莱特第三场第一幕主讲人:贾丙青Page*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莎士比亚出生地作品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莎士比亚共创作37部戏剧,2部长篇叙事诗,154首十四行诗。《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戏剧脍炙人口,长演不衰,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时期,共写了9部历史剧和2部长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文艺思想成熟、艺术上达到高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晚期,作品由悲剧转向传奇剧,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他力求两者和谐的心态。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等。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莎士比亚墓碑《哈姆莱特》(Hamlet)题材来源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的《丹麦史》中关于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主要人物: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国王,皇叔)乔特鲁德(王后,母后)奥菲丽娅(情人)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奥菲丽娅的兄长)作品情节梗概丹麦国王暴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接替王位,又娶王后为妻。王子哈姆莱特对父亲死因有所怀疑,也对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再嫁也心中郁郁寡欢。后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知儿子自己为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为了确证,特地请戏子在王宫演出父王被杀的经过,从而试探出叔叔是真凶,他准备复仇。而同时,奸王克劳狄斯也在不断试探哈姆莱特。为保护自己,哈姆莱特开始装疯,并为如何复仇而犹豫不定。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非莉娅爱着哈姆莱特。但装疯的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令她伤心。哈姆莱特指责母亲时,误将幕后偷听的波洛涅斯杀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双重打击,精神失常,失足落水身亡。在国王的挑唆下,为父妹报仇的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要与哈姆莱特决斗。克劳狄斯在剑头敷以毒药,并准备了毒酒。决斗之时,两人均中了毒剑,王后也误饮毒酒死去。临死前,哈姆莱特刺死克劳狄斯,最终报了父仇。作品精彩之一:戏剧矛盾与冲突三条为父复仇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哈姆雷特无意中杀死父亲波洛纽斯、妹妹发疯溺死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三组情爱关系老王哈姆雷特和王后的婚姻克劳狄斯和王后的婚姻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的爱情四组误杀事件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哈姆雷特在决斗中误杀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出的信使作品精彩之二:戏剧独白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直到19世纪后期,才由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A、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B、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C、抒情独白。通过独白,增加戏剧的诗情画意。D、哲理性独白。通过独白,表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感情。哲理性独白含意深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