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写公司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编写是企业进行制度管理的第一步。因此,如何掌握正确的编写方法,对制度的理解、宣传、贯彻和执行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知识爆炸,信息流通量巨大,简明扼要的东西才会受欢迎。大家喜欢看小报,就是因为它简短、简明、简洁、简要,一篇报道、一则新闻、一个事件,几百甚至几十个字了事,余光一扫,一目了然,节约时间,易于理解,方便记忆。我见过一个公司人事经理写的薪酬管理制度,光前言部分就有5000多字,从头至尾,耐着性子看完得花一个多小时,其感受正如诸葛亮所言:“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我敢肯定,象这样的制度,没有一个基层员工有时间、有耐心、有能力将它看完、看懂,更何谈贯彻执行? 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批评过这种人:“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我们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真是一语中的。有人担心太短了,怕别人说他没水平,其实不然,从前有位大文豪给朋友写信,结尾满怀歉意:“对不起,我实在太忙,所以给你写了这封长信。”看来写长很容易,写短才要水平。有人不禁要问:那多长比较合适呢?依笔者的经验和感受,按照一般人的耐心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制度的正文最好控制在二千字以内,能短则短,这几乎是一个肯定的答案。超过了这个界限,视觉开始疲劳,记忆开始下降,效果开始递减。如果你不能在这个范围内解决问题,就该怀疑一下自己的思路或文字表达能力了。企业的制度是写给员工看的,员工的文化层次高低不一、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所以制度、方案、文件除了要短以外,还要通俗易懂,要尽量贴近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就像与人交朋友、与人套近乎一样,要说他感兴趣的话,用他感兴趣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寻找共同语言,否则就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所以我们应该少一些专业化和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多一此口语化、通俗化、平民化的东西,少一些阳春白雪,多一些下里巴人。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要深入实际,多多学习和使用群众语言。比如,我们应该多说目标管理,少说MBO,多说资产负债率,少说LEVE等等。这些人,在《反对党八股》中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当然,现在都是电脑打字,拼写是错不了,但是制度中晦涩难懂的东西太多,同样有碍于制度的理解和执行,甚至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有些同志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古今中外的书看了不少,也学了很多时髦和前沿的理论观点及术语名词,但他不加变通和转换(不仅是知识的转换,还有语言的转换),就立即拿到制度中来,员工一看就反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向中国有些地方的农村妇女学习,她们总是先将食物在自己嘴里嚼烂,做一个深加工,然后再喂到婴儿口里,否则小孩就嚼不烂、咽不下、无法消化。大道至简,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将高贵的东西平民化。编写制度不是作秀,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论文,它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所以制度应该直面矛盾、直截了当、直奔主题,而不需要像其他文艺作品那样,在切入正题之前大肆喧染一番气氛。可我们有人写制度就很不干脆,无关紧要的东西太多,插曲太长,就像中国地方戏曲说书:鼓快敲破了,板快打断了,词儿还没出来一个;有时是电闪雷鸣、风号雨泣,刀剑铁骑,兵临城下,人物还未出场。比如薪酬管理制度,有人从公司目前的现状写到薪酬改革的必要,从世界先进企业的薪酬管理写到中国的薪酬管理,从薪酬设计的指导思想写到薪酬设计的原则要素,从岗位描述写到工作分析,从绩效管理写到岗位测评,从传统薪酬写到宽带薪酬等等,最后才切入正题,写公司的薪酬结构,恨不得写成薪酬管理专著。其实员工并没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资分几个部分?怎么计算?能拿多少?与当地企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是高是低?工资之外的其他福利政策怎样?他才不管什么薪酬发展的历史、设计的目的、原则和要素呢!汇报也是一样,有人办事回来,先说一大通办事的经过,途中又碰到何人、何物、何景、何情,自感精彩纷呈,老板急得吐血,吼道:“结果怎样?”答曰:“事没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