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永远在路上发言稿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0月17日晚8点开始播放的专题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单位举办了讨论会,那么讨论会上的发言稿如何拟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学习永远在路上发言稿》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纪委与央视联合制作播出的《永远在路上》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其中许多落马贪官都是贫苦家庭出身,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渐步入高位。电视片展示了这些高官是如何从痛恨贪官,到最后变成贪官并身陷囹圄的过程。这将让很多“边缘人”身临其境般地看清罪与罚的边界,帮助更多官员完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教育。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法院院长,只有坚持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责任思维,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唯此才能强化自我拒腐防变能力,带好队伍,强化廉政建设。坚持法治思维推进审判工作手握戒尺,最重要的“戒尺”就是法治。必须经常对照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和党纪国法约束言行,这是党员干部加强免疫的必然要求,也是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公正执法、强化廉政建设的必然举措。要强化规则意识,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将法纪规则化做心中戒尺,经常对照检省自身,对照整改工作。司法工作事关正义,事关百姓安居乐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作为政法干部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着手,向群众满意的方向努力。从法院的情况看,当前,首先要认真查摆和着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为内容的“六难三案”问题。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善作善成。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方面,近年来资阳法院通过开展“审判业务规范年”建设活动,对相关环节进行专项治理,重新细化了各项规范,对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环节,从语言、着装、程序进行全方位规范,把法治精神落实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规矩意识作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准确判断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规避风险,减少失误。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才能敢于在司法实践中刚硬执法,不至陷入被动局面。这是强化规矩意识在“内心层面”的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就要加强修身,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除却心灵杂尘,不存非份之想。要“日省吾身”,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抛弃欲望贪念,不越雷池,不触红线,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院始终坚持从严治院理念,围绕司法体制改革大局要求,严格规范人、财、物、案“四权”运行。强化重点岗位和热点部位监督,坚持开展日常警示教育,严肃整治“庸、懒、散”作风。坚持责任思维敢于正风肃纪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为官不易”,领导干部的职级职位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心存敬畏,要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这是落实“两个责任”的“行为层面”要求。因此,更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要通过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严格执行案件过问留痕制度,实行责任与权力捆绑,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的触觉就延伸到哪里,避免法官司法行为失范、司法责任缺失。没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