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形势与政策论文—朝韩问题博弈继1999年的第一次延坪海战和2002年的第二次延坪海战后,2010年11月23日下午,朝韩间在延坪岛爆发了第三次冲突。下午约2点,朝方向延坪岛上发射炮弹200余发,造成韩国军民数人死亡,多人受伤。受到炮击后,韩方立刻疏散岛上居民,并进行回击,用K-9自行火炮向朝方海岸基地发射炮弹80余发。冲突起因是11月23日,韩军在延坪岛争议海域进行炮击军事演习,朝方此前曾多次向韩国方面呼吁要求停止演习,但是韩方不予理会。下午,朝方便向延坪岛发射了炮弹。炮击事件发生后,韩国总统李明博立刻召开紧急安全会议,并要求“务必使摩擦不再扩大”,韩军方也向朝军代表发去通知,要求停止炮击。而朝方则宣称,韩方对朝鲜海域进行炮击,是军事挑衅,要求韩方立刻停止军事演习,并且不排除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炮击事件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纷纷表态,或是谴责朝鲜,或是要求双方克制,防止事态扩大。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于23日晚与李明博通话时表示,双方应该举行更多的军事演习,扩大军事合作,以回应韩国对朝鲜的炮火攻击。在炮击事件发生后5天后,11月28日,美韩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开始联合军事演习,时间将持续4天。延坪岛冲突,其根本原因是韩朝海上划界不一致的问题。朝鲜战争结束后,停战双方确定了以北纬38度线为军事分界线,即双方的陆地边界。但是在海上分界线的划定问题上,双方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多次会谈未果,随后美国联合国军司令部于1953年8月单方面宣布了海洋分界线,称之为“北方分界线”(NorthernLimitLine)。分界线的东海岸线由朝鲜半岛东方陆军军事分界线尽头向东海面延伸218英里();西海岸线由西方陆军军事分界线尽头向西海(中国称黄海)(68公里)。联军划定的海上非军事区将朝鲜半岛的大清岛、小清岛、大延坪岛、小延坪岛、白翎岛囊入其中,要求朝鲜的船只不得跨越这一区域。而朝鲜方面则不承认这条“海上分界线”的存在,并且自行制定了50海里宽的军事区域。从此,双方在西海海域摩擦不断。除了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也是诱发这一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延坪岛附近的西海海域是韩半岛的重要渔场,盛产梭子蟹,被当地渔民称为“黄金海”。虽然渔场海域处于双方的争议海域,但是,由于捕鱼捕蟹利润丰厚,因此韩国渔民经常跨过分界线,进行捕捞作业。在韩国金大中执政时期,随着半岛局势的缓和,以及其推行旨在缓和南北关系的“阳光政策”,朝鲜渔民便也开始来到这片海域捕鱼,有时一年达到20到30次。朝鲜频繁的捕鱼活动在韩方看来是一种侵略行为,韩方派出巡逻舰在海域附近进行巡逻,并驱赶朝鲜渔民,而朝鲜为了保护本国渔民的经济利益,也派出巡逻艇进行护渔。双方剑拔弩张,最终于1999年六月十五日爆发了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的最大的一场海战——第一次延坪岛海战。开始,朝鲜人民军海军警备艇突袭黄海延坪岛附近的北方分界线,在朝军首先开火后,韩军立刻发动反击。海战持续了十四分钟,韩军大获全胜。朝鲜人民军海军至少死亡30人,70人受伤,1艘鱼雷艇被击沉,5艘舰艇受到了严重打击,4艘舰艇受到了中等打击;而韩国只有11名士兵受伤,2艘舰艇破损。朝鲜对这次冲突做出了极为强烈的反应,表示“坚决不承认所谓‘北方分界线’”的存在,韩朝矛盾进一步激化,在2002年6月二十九日又爆发了第二次武装冲突,被称为第二次延坪海战,双方交战25分钟,韩军有6人死亡、18人受伤,1艘高速艇被击沉。据韩国估计,朝鲜有13人死亡,25人受伤。从纵向来看,延坪岛炮击事件是两次延坪海战的延续,都体现了朝鲜方面对西海海域及其岛屿的领土主权诉求,从朝鲜方面来看,这次炮击延坪岛可能主要有这几个目的。(1)表明自己对延坪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和捍卫领土的决心,以及对韩方军演的不满与强烈谴责。从事件进展来看,可以看出,是韩方在护国军演中首先向两国争议海域开炮,朝方在开炮的。与前两次延坪海战都是朝鲜海军舰艇首先越过北方界线不同,此次是韩衡,朝鲜则是“后发制人”,并且朝鲜之前多次呼吁韩方要求停止军演,韩方则一意孤行,则朝鲜的炮击在舆论上具有一定的正当性。至于对岛屿上军事设施炮击造成人员伤亡,则是朝鲜“以千万倍的反击回击敌人的进攻”的宗旨的最好体现。并且,朝方对延坪岛民居和军事设施的“准确打击”也进一步表明,一旦冲突升级,延坪岛上将是一片火海。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朝方有权利对属于自己领土的任何地方实行军事行动。(2)激励国民,强化统一感,归属感。众所周知,朝鲜的一直希望统一半岛,建设强盛壤居民便开始庆祝胜利,“南傀儡军遭到沉重打击”有利于激发朝鲜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使之对统一“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劳动党对国家的统治。(3)树立威信,为上层权力交替铺设道路。11月7日,朝鲜公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