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础会计课例研讨的启发——公开课《错账更正方法》有感-会计基础会计课例研讨的启发——公开课《错账更正方法》有感 周青青(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浙江余姚315400)【摘要】一堂课上完了,并不是就结束了。我需要不断的反思跟总结。同样一堂课,每上一遍就会有不同的启发。以两次同上一堂公开课《错账更正方法》为例,来具体阐述课例研讨及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关键词 课例研讨;启发;公开课;反思教研组课例研讨要推出几堂公开课,我选择了《基础会计》第五章中的“错账更正方法”。错账更正方法是在对账的基础上发现错账,是结账学习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会判断错账的类型,能正确选用三种错账更正方法。通过对教材“错账更正方法”内容的分析,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1)教材中枯燥的例题转变为实际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2)课本中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顺序依次是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我将教材中第三种“补充登记法”放到红字更正法之前,因为这样由浅入深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错账的三种更正方法,我将错误类型和操作方法编成了两套口诀。1课例研讨同伴评价课后,学校组织了教研组课例研讨活动,同伴们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我大受启发::探索性上课老师对教材做了精心处理,教学主线:审核会计凭证——发现错账——选择合适的方法更正错账——在错账更正中总结该种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这样的教学主线,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气氛的调控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探索者。这样理实结合的错账更正教学,直观性强,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学到的知识不易忘记。: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听课后,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错账更正过程中领会错账更正三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生在真实的账簿中更正错账,在错账更正中学习错账的更正方法和使用范围。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具的使用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新课内容开门见山审核会计凭证进行账证核对,三种错账更正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有效保证,教师的设问法和学生的探索法融为一体,突出了三种错账更正的重点、突破了红字更正法这一教学难点、抓住了选用何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关键点。,教师对三种错账更正方法进行板书,板书只写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特点,没有书写具体哪三种。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学生上台根据错账更正方法的特点,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方法。这环节说明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具有独创性。但是既然是课前设计的环节,当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板书空间,这个小细节疏忽了。2课例研讨后的自我反思首先,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一步步探索,逐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再将实践能力上升到理论层次。其次,我采取让学生上台补充板书的形式,对本堂课进行课堂小结。这样不仅对本节课进行了知识的梳理,而且也完成了板书设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魄。正所谓一举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一如既往的采取这种形式。但是同伴们指出的“预留板书空间”的问题,今后需多加注意。最后,在整堂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声音太过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