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必修三主要内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三个方面特征:(1)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2)多元化(3)不同地区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生存环境影响人的思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传统?前人遗留下来的。主流?儒法道释为主。儒为主体。演变?不断发展、兼容。延绵至今。知识体系构建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汉宋明朝明清之际百家争鸣儒学产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挑战儒学正统的思想出现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课标: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第1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说法,,、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①经济:时期,生产力发展,崩溃;②政治: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发展到“”,私学的兴起。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春秋战国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万世师表,仁政德治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清静无为,逍遥自然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与时俱进,严刑峻法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1)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