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闭症能治愈吗(一) 孤独症能够痊愈(recover)吗?由于病因不明,至今对于大多数孤独症患者而言,痊愈仍然是不现实的奢望。蔡逸周教授曾经说过,天底下只有一个天宝(TempleGradine)。何况我们在1998年就听过美国专业人员介绍,天宝做报告时一经打断,就要从头讲起。 1972年肯纳(LeoKanner)对1943年由他报道过的11名孤独症患儿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一人(男)大学毕业,担任银行出纳员;一人(男)接受职业训练后担任公职,监督环境(大气)污染工作;一人(男)无自发语言,症状无任何改善,原协助农事,后在老人之家当助手做家务;二人(男)有癫痫,其中一人在29岁死于癫痫发作;一人28岁以后入收容所,但从不参与任何集体活动;二人行踪不明;四人(一男三女)近20岁左右入州立精神病院接受长期看护而无康复可能。在11名病例中,只有二人的社会适应情形良好。日本石井高明在1978年报道,在他的预后研究中,16岁以上的40名(男31名,女9名)孤独症患者中,7人(男6人,女1人)有固定工资职务;28人预后不佳,其中16人在家里,8人入残障机构;4人入精神病院。适应良好者约占20%,与肯纳的病例相近,适应不良者仍占多数。应用行为分析(ABA)的鼻祖洛瓦斯(IvarLovaass)1970年报道,他对19名3岁6个月大的孤独症患儿进行每周40小时的个别指导,结果发现其中10名入小学普通班,在课堂上的学习无需任何协助,智力测验结果属正常,社会性及情绪性反应亦佳,第二学年度还能够正常升级。遗憾的是,40年过去,我们再也没有看到那19名儿童成长后的就业及生活情况的后续报道。人们也因此不免质疑其长期疗效。上世纪的多数研究显示,未来发展的决定因数是语言能力及智能的发展水平。一般认为5岁前获得有用语言能力者(如能够表达“妈妈,果汁”“给开水”“买冰棍”等要求)可以预计良好的未来发展;幼儿早期测得的智商高低与未来的适应能力成正比。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的情况。美国有一个孤独症患者50岁才说出第一句话,竟然是“Getaway,Idon’tlikethat!(一边去,我不要那个。)”(二) 今年4月2日邹小兵大夫在北京“2010中国孤独症人士社会服务保障研讨会上”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根据我们自己工作体会,这是完全可能的。首先,在我们的实际病例中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患儿经过我们的评估已经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不是个别的神奇个案);其次,ASD中本身就存在着一些轻型病例,这些轻型病例经过干预得到恢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以预期的,尤其是早期发现的病例。我们现在知道,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高功能状态、行为干预是实现ASD痊愈的有利因素。”这使我回忆起了美联社2009年5月8日芝加哥的一篇报道,文中谈到了一个叫做里奥·莱特尔(LeoLytel)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