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黔西南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碑文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黔西南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碑文研究.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2/1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黔西南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碑文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黔西南乡规民约碑碑文分析陈明媚内容摘要:乡规民约碑,古已有之。黔西南乡规民约碑数量众多,保存较好。这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文化遗存。碑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表现了晚清以来黔西南民族村寨的社会现状,以及那时的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关键词:黔西南乡规民约碑议榔碑文AnalysisofVillageConventionTabletInscriptioninSouthwestGuizhouMingmeiChenAbstract:TabletInscriptionsofVillageConventionsarenumerousandwell--ethnicpopulationswhohavebeenlivinghere,,theyalsoreflectthemoralandethicalrequirementsthatarehistoricallyandsociallyconditionedKeywords:SouthwestGuizhou,VillageConvention,Yilang,,古已有之。在贵州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中,乡规民约碑占有很大的比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乡规民约碑数量众多,大部独立勒石成碑,有四楞碑、三楞碑、长方形等。有的有碑帽,有的没有,形状不一,保存较好。这些石碑大多立于清朝年间,最早有立于清道光年四年(公元1824年),这些石碑大都发现于布依族山寨。所谓“乡规民约”,是乡村寨老召约村民议定的约束村民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保乡安民的一些措施。具有法律的效用和行政管理的功能。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乡规民约对于安定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得到重点保护的黔西南乡规民约碑近二十余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碑文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以来,黔西南民族村寨的社会现状,以及那时的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一、议立乡规民约碑的原因众多乡规民约碑得以妥善保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镌刻于石料之上,黔山大地盛产石头,取之不尽,利于保存。而且石碑以其质地坚硬厚重更显得威严与神圣不可动摇,较好地体现内容的严肃性。更为重要的是黔西南民族社会中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着“议榔”的传统。议榔制度是少数民族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自治方式。也称“合款”。集邻近若干村寨为“小款”或“小榔”,复集若干“小款”为“大款”或“大榔”。款有“款首”、榔有“榔头”。为维护共同利益,由款首或榔头召开村民会议,每一户村民派代表参加,共同议定“榔规”、“款约”,也就是乡规民约。这种少数民族的议榔****俗,早在宋代就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追溯历史,它的产生应更早些,在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出现以后,就产生了这种类似部落议事会的“议榔制”组织。[1]人们为了维护村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全村的公共利益,自觉维护议榔制度的严肃性与合理性。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制度千百年来自发传承了下来。乡规民约一旦议定,便镌刻成碑,昭告村民,以正视听。要求村民无条件遵守。且具有较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