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论《红楼梦》后四十回贾宝玉性情“转变”的合理性摘要:《红楼梦》后四十回一直都被受争议,评价不一。而大部分的评论则是多方面否定高鄂的补续之作。对于贾府的最终结局,探春探亲,王熙凤和林黛玉性格的转变等,我觉得和前八十回是互相矛盾的,但对于后四十回宝玉性格的大转变,我觉得有其合理性。宝玉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有所转变是完全可能的,更何况高鄂笔下的宝玉的性情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正文《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但这只是对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而言的,至于高鹗所补录的后四十回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从总体上而言,高鹗所补的后四十回从大体上承接了前八十回,继承了前八十回的悲剧。宝黛这对有情人终究是劳燕分飞,阴阳两隔,而宝玉也遁入空门。但后四十回关于贾府的命运却没有沿着前八十回的命运发展下去,,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红楼梦》十二曲的《飞鸟各投林》中用“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预示了贾家“树倒狐狲散”的结局。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托梦给王熙凤,也指明了这个结局。但高鹗却没按作者原意,让曹家被抄的只是贾赦一房,到后来连贾赦也免了罪名,宁荣两府的最后结局是“善者修德,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样,曹雪芹在前八十回所暗示的,这个家族因其子弟的种种不肖而趋最后衰败的命运,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从而削弱了悲剧的深刻性。同时也不符合曹雪芹写封建家族由繁荣走上没落的初衷。此外,关于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根据这判词,探春远嫁海疆是不可能再回贾府省亲的。但一百十八回在贾政的一封家书中却提到探春等一行人在回京都的路上,而一百十九回更是提到探春等风风光光地回到贾府省亲,而三姑爷也在探春之后的第二天来到了贾府。除此之外,后四十回还有诸多不合理处,并与前八十回相互矛盾。然而,我却赞同高鹗笔下性格大“转变”的贾宝玉。我先谈谈后四十回宝玉的转变之处。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是“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称热心仕途经济的人为“国贼禄鬼”,为了逃学没病也要装的。只因宝钗劝他学习仕途经济,以便日后考取功名,而痛斥宝钗,甚至与其翻脸。在学堂里也是与其他人胡闹,只觉得黛玉才是真正的知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第八十一回里却开始正儿八经的读起书来了。因父亲贾政训斥后,除了生病以及家中有事外,每日都去学堂读书学习如何做八股文,还遵从父亲的意思,放学之后就向贾政请安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而且因为忙于学习,亦很少与园中姐妹作乐,甚至黛玉病了也只是谴袭人去探望了一回。这样乖巧听话,顺从祖宗父母意愿的宝玉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是令人大吃一惊。更不可思议的还有,第九十二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写巧姐请宝玉为其理理《列女传》,宝玉不仅没有表现出厌烦之感,语气中却还有赞许之意。第一百十九回,贾兰与宝玉的对话更令人震惊:“贾兰便问宝玉:‘叔叔看见爷爷后头写的叫咱们好生念书了?叔叔这一程只怕总没有作文章罢?’宝玉笑道:‘我也要作几篇熟一熟手,好去诓这个功名。’”而后他们叔侄俩谈起文章来,宝玉亦是“不觉得喜动颜色”。贾兰走后,宝玉就“把几部向来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叫出麝月、秋纹、莺儿等都搬搁在一边。”且对宝钗说:“如今才明白过来了,这些书都算不得什么,我还有一火焚之,方为干净。”让宝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