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为正念而生.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正念而生.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1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正念而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正念而生——第二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济群欢迎大家参加“观自在禅修营”。从这个禅修营的名称,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禅修营的宗旨,以及参加禅修的意义所在。【观自在,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我们的禅修营叫做“观自在”,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我想在座的多数都读过《心经》。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见,“观自在”既是观音菩萨的名号,同时还蕴含着般若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这个方法,就在于“观”。在观照心念的过程中,消除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获得自在。所在我们要在禅修过程中学会“观”,学会用佛法智慧观照内心,观照世界。《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就是般若深观。我们现在所修的禅观,主要是从观照入手,通过对觉知力和观照力的培养,解决内在的迷惑烦恼。当心念逐渐平息,内在的般若空慧才会显现出来。这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悟本体,也是解脱和成佛的潜力。正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这种力量却被重重烦恼所遮蔽,虽有若无,即《坛经》接着所说的:“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因为心迷失在无明妄想中,所以认不出这一宝藏,更不知如何开启。禅修所做的,正是开发内在的般若智慧。初级阶段是以内观为主,培养我们的觉知力和观照力。这种觉知力,就是般若体现在意识上的作用。进而通过观照,将心带回觉性的海洋,体认实相般若。《心经》称之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当然,这现在只是观音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在接下来的禅修中,可以从觉知力和观照力入手,当内在的般若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有能力摆脱一切痛苦,是为“度一切苦厄”。当迷惑烦恼被观照所消融,所瓦解,我们也就自在无碍了,所以叫“观自在”——通过观,使内心获得自在。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自在。但我们对自在的了解,往往侧重于外部环境,以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就能达成目标。于是就把关注点向外投射——我们关注感情,关注家庭、关注事业,希望从中获得自在。却不知,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带来的恰恰是不自在。因为关注会成为执著,执著会成为需求。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依赖。这种依赖,正是不自在的开始。因为每一种依赖都需要我们去经营,去维护。但世间是无常的,不论感情、事业,还是我们现在的色身,都是脆弱而无常的。这种无常时时都在我们身上或身边发生,即使我们再迟钝,再回避,也不会感受不到无常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内心隐隐有一份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根源并不是无常,而是我们的依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过分依赖时,就会害怕失去,这就导致焦虑和紧张。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依赖后的孤独感,以及依赖受到攻击时的嗔恨心,等等。可见,人的负面情绪都是自己一手缔造的。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迷茫、被动、不能自己。而当我们没有这份依赖时,还有什么可以担心,可以害怕的呢? 所有这些情绪的产生,又和我们对外在世界及对生命自身的错误认识有关。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通常,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改善环境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种解决至多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就像身体内部的炎症,如果只在表皮涂抹一些清凉镇定的药膏,是无法起到任何实质作用的。“心病还需心来医”。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我们的心着手。每个人都具有圆满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万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撑。一旦开启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