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细碎扬州.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细碎扬州.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2/1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细碎扬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扬州恋提起扬州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清秀。在我的脑海里,扬州比之苏州少一分成熟,比之杭州少一分端庄,却又多一分灵动,多一分消瘦,多一分淡淡的愁绪。也许这一切都是我的主观臆断。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苏州的园子,西湖倒是去了,不过印象却是模糊。我无法给出这些江南的城市确切的不同,但实实在在的,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只是我不知道别人心中的认识,我个人的见解,终究只是太过于孱弱。以前读过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歌,也很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踏上那片土地,可对于这座离南京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城市,我却从来没有过冲动,没有过去其它城市那种强烈的愿望。但我知道,我肯定是要去的,那座城,永远在那不会消失,她在等待着我的走进。等到TT跟我描述起扬州城的文化,描述起那些修脚、泡澡、建筑的工艺,让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有必要拜访一下这座近在咫尺的城了。一眨眼,在大四的下半年,我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心绪,忙着开始准备扬州之行。早先以为可以办年卡,就是那种凭学生证60的,后来知道只有扬州市民能办,因此很是消沉了一下,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办那种180的,买门票实在是太过于昂贵,并且好多都没有学生票,瘦西湖的学生票还是不定期发行,但是因为此,同去的同学少了又少。加之因为有些人临时有点事,最后毅然决定风雨无阻出行的只有我和QW俩人。说是风雨无阻,实际上是因雨推迟了一天,事实证明,这个推迟是多么明智。等到我们去了的那天,扬州阳光明媚,而据说之前一天是阴雨绵绵。虽说我总以为瘦西湖的游览就应该在雨中才能体会中滋味,但我从不惋惜无雨陪伴的行程,反而还为之庆幸。(说道雨,我不得不小郁闷下,在我每次出行的时候,总会发生和雨有关的状况,难道说我是雨男吗……此外,每次出行,一定会发生和感冒上火有关的状况,实在是让我无语了……所以今天头昏昏了一天,强忍着精神完成敲击文字的运动)好吧,闲话少叙。总之俩人的情况让我一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头大……我没有单独跟女生旅行的经历,话说我以为的理想状况是一大群人结伴而行,栉风沐雨,面有欣然之色;或者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入夜望月不得,秋雨中瑟瑟望着湖面,凄然若失。不过想归想,有个伴对我来说可是求之不得。只是对于住宿这个问题,我第一次犯了愁。联系的是绿杨旅社,老板出奇的好,难怪网上的名声很好,但是这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啊。后来,在Travel版碰到一化院的哥们一起拼住,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危机。无论是作为男人,还是作为文人,心里都肯定希望自己能碰到***,但我觉得自己配不上文人的称谓,我与那些风花雪月毫不相干,我宁可做一个小丑,深深的躲在屏风的后面,思考着关于未来的诗歌。我是懦弱的,我自豪的把这种懦弱称之为理性,我觉得自己的胆小让我崇高。这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事实。没有人敢于剖析自己的性格,但我敢,我不避讳我的隐私,我的自由、理性与迷惘。好吧,事实是,我又扯远了,还是没有头绪的叙述,让我搞不清这是小说还是游记。这一点,注定了我永远做不了文字的驾驭者。由此,我深深的为自己感到悲哀。绿杨旅社抵达扬州的上午,大概8点半多,列车的晚点在我意料之外。买了返程的票,发现和我们一同下车的许多学生都在买回南京的票,而且是当天回的,这也是一种游玩的方式。我是买了隔日的票。出门就看到赫赫有名的26路,冲过去,随着车开始行往市区。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是刚刚辞别黄鹤楼,但来到扬州并非孟春。不过这并不能消褪我的热情,一年四季皆是景,更何况在我心中,文化的存在价值始终大于景观。按照旅店老板的指导,我们在世纪华联下车,一路打听走到旅社,当然这其中自然经历了一番曲折,有些人还不知道这个店,指导我很懊悔的发现自己在人家牌子前来回过好几次,我终于开始鄙视自己。走进那个巷子,两边的老房子掠过,深入100米,终于看到了绿杨的店铺。面对这所存在了一百多年历史的旅社,我的欣喜大于自责。文人说来绿杨的住的人大抵分两种,一种是图便宜的学生,一种是海归的古稀老者,带着对于昔日绿杨、昔日扬州的辉煌记忆而来。我属于前者,但我被它吸引还是因为历史。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明初,取名自清代诗人王渔洋的《浣溪沙?虹桥怀古》中“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原旅社只有上下两层,现在的旅社是后来翻建的。来过绿杨的名人不少,郁达夫、梅兰芳、蒋介石、孙科、周作人等都有着在绿杨驻足的历史。旅社以绿色为基调,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古式的建筑让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那种沧桑感穿透岁月,射进我的新房。古老的风格让我一见如故。余志群在《绿杨旅社岁月的床》一文中如此描述她“走在这条东接国庆路西抵大儒坊近一二百米长的老街上,仿佛走过了那一场场的风花雪月和一幕幕的灯红酒绿。当然,车水马龙、珠光宝气早已不在,历史就在一片片低矮破旧的老建筑中停伫,并渐渐沉寂下来。唯有那栋户型窗洞配彩色花玻的仿西式的三层小洋楼,默然而立于岁月的留痕中,在灰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