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寺庙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由山水地形、花木建筑、诗文碑刻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与科学规律而建造成的四维时空。一方面指的是现实生活的环境,所以要满足物质生活上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主要为了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可以说“自然”二字是对中国古代园林特点最精准的概括。它具体表现在: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而它的艺术特点是:讲求自然,追求“意境”,讲求“诗画”的情趣,“趣”的追求。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大型寺庙在规模上具有皇家园林所具有的恢弘气势,小型庙宇又有私家园林的精巧秀美,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它更注重文化内涵营造,将宗教思想、文化精神寄予园林景观、宗教建筑群中。它还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特征,是一类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文化内涵的宗教园林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在选址上比皇家、私家园林来说,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是位于风景秀美的山林村野,也可以是地形复杂的山顶、洞岩,或者是处于喧嚣的城市中和近郊。中国国内的佛教寺庙数量很多,分布也很广泛,且寺庙规模不一,形制多样,园林的营造手法也多样,本文主要从寺庙园林的发展历史入手,抽象描绘泉州寺庙园林的造园特点。寺庙园林历史悠久,无论在闹市或是在幽静的山谷,大多古树参天,加之某些地区民风崇尚佛教,日益增加对寺庙的经营与维护。新兴改建和扩建的寺庙,植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寺庙园林景观创造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也为香客、游人提供休憩场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历来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因而其发展也倍受统治者推崇,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保障。寺庙的建造是宗教直接表现,其数量、规模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宗教的发展程度。中国的古典园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造园的形式和内容上。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并融入佛教和道教文化。而佛教和道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们的文化思想也影响着寺庙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互相融合,促进。寺庙园林简单的来说,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景观环境。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的角度,将中国寺观园林分为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这四个时期。根据查资料,我总结出了以下特点:生成期寺庙园林主要特点:寺庙园林的功能性逐渐向观赏性和政治性这一方向发展;(1)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还是比较缓慢的,寺庙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僧人的住所和翻译佛经的之用;(2)佛教已经开始向平民化和园林化慢慢转变,在城市、乡村郊野可见到大量寺庙兴建,民间兴建寺庙已有“舍宅为寺”的形式,这为寺庙院落式的布局的形制提供了雏形;(3)寺庙开始向名山建造,触发山林寺庙园林的产生。转折期特点:以自然为主的园林手法产生;(1)寺庙主要有官办和私办两种形式,泉州寺庙园林的“舍宅为寺”的社会风气盛行,变民宅为佛寺,供奉佛像,营建僧房;寺庙园林由官署化、平民化向世俗化、园林化转变;(2)在名山大川修建寺庙已蔚然成风,寺庙园林山林化,布局形式灵活,泉州寺庙呈现僧占名山的特色;(3)僧人与文人的交流广泛,寺庙园林开始向文人化发展;(4)寺庙园林的院落式布局和建筑布局形制已初步形成,但还没有统一的形制度,佛塔中心位置已更替,殿堂开始占据寺院的中心位置。全盛时期特点:(1)寺庙园林形成伽蓝七堂及院落式布局的形制;寺院以供奉佛像的正殿,为主院的构图中心;(2)僧入和文人交流进一步加深,寺庙园林由世俗化进一步向“文人化、自然化”的发展;(3)寺庙的山林化和园林化进一步加深;(4)泉州寺庙园林已出现三种情况,即在寺庙内单独建造的附属园林,山林寺庙园林,寺庙内成熟期特点:(1)山林寺庙园林,寺庙内的附属园林,寺庙内各殿堂的庭院空间进行绿化的园林,这三种寺庙园林的园林化发展成熟;(2)山林寺庙园林带有公共风景区园林的性质,一些山川因有寺庙的建置而成为了风景名胜区,很多风景区形成以山林寺庙为中心的公共游览景点;(3)城市、乡村等平地寺庙园林,建置了具有山池花木之美寺庙园林,营造禅房花木深的境界,成为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寺庙除了追求空灵的境界外,寺内的景观因素兼有园林功能和宗教功能。如寺院内的放生池,兼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功能和美化寺庙景观的作用。花木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环境氛围,同时也是抽象的佛教思想文化的具体形象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