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发布:2013-10-2411:52  作者:网络来源  来源:网络来演  查看:611次昨日下午,童童(化名)和刚认识的小伙伴趴在地上写字、画画,他们都选择了在家上学。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在家的孩子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肖杰今年9岁。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