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现场踏勘流程1、目的与作用现场踏勘是环评工作工作的基础,以此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观认知并辨识建设项目选址与周围环境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同时对环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确立基本前提。2、踏勘方式a)查阅资料,去现场前查阅资料,对拟踏勘地点有初步了解(电子地图、三维地图、GoogleEarth以及附近做过项目图件)。b)现场察看,自己在现场实地观察,测量,必要时进行拍照、摄影(工具:测距仪、相机)。c)与业主座谈交流,了解相关信息(如项目附近村名、组名,河流名称,周边空地规划用途等)。d)走访农户、项目所在地地方官员等,掌握相关资料(区域规划、环保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资料)。3、项目现场踏勘主要内容a)项目地点、厂界范围、建设规模、性质等。项目地点,指项目所在地州市、县(市)、乡(镇)、村或开发区行政所在地名称;厂界范围,指项目规划建设区域的长宽范围和四至。范围要在确定主要参照物(定点)的基础上,依据现状或地形进行确认;建设规模,包括项目建设总规模和分期规模、发展规划项目性质指新、改、扩、迁建等,原有项目所在区域地点;项目周围其它企业情况,其他工业企业所处位置、名称、生产销售何种产品、规模、排污情况。b)了解项目区域产业定位、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c)项目规划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规划建设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水文地质踏勘应主要了解项目规划建设区水源保障情况,项目取水来源、排水体制、纳污河流;并对主要水源进行实地察看,了解周围主要水体及纳污水体的水文特征、重要水工设施的运行规律等(闸口开闸、闭闸及泵站开关情况),水源保护区范围、水源取水口位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范围、取水量等。关于涉及到新设置排污口项目,还需得到河道管理部门及水行政管理部门同意。d)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性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等。土地利用现状应以最新变更的数据为依据,有定点图、相关规划文件。e)项目区域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已有的水利、交通、电力、林网、污染集中处置、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的现状,以及正在建设或拟建且落实了建设资金的基础设施的情况,规模、能力等信息;因分期建设,规划要求的暂未配建的计划建成时间、规模等;与项目有关的设施目前及拟有的能力、余量等信息。需要了解集中供热及供热管网建设方案和计划、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服务范围、污水收水管网建设进度。借助其环评报告、验收监测报告了解基本及运行情况,明确现状用量、余量。f)项目周围其他主要设施等的建设内容:包括主要的工业企业、居住、学校、办公等工程情况,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农田情况,田间道路工程和其它工程等,必须记录具体名称、距本项目距离、范围、规模、有关污染情况等基本信息。周边建筑物、施工场地的隔离设施。g)交通状况:主要了解项目规划建设区内和项目规划建设区附近的道路、航道级别,车流量以及是否属于交通干线等情况。h)林网建设状况:主要了解项目规划建设区内和项目规划建设区附近的林带类型、绿化方案,林网密度、绿化带长度、宽度等范围,林带及绿化规划等情况。4、现场踏勘记录踏勘人员在踏勘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和录像工作,踏勘工作结束后要将项目现场踏勘记录存档,并将现场特殊情况向部门经理报告,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其他员工沟通。注意点:(1)关注周围敏感目标(方位、距离本项目最近距离、规模)(2)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需特别关注周围工业企业产污、排污情况、卫生防护距离设置情况(尤其是厂中厂相关情况),涉及项目地块紧邻加气站、加油站、高压线、移动通讯基站等项目,需及时跟领导反馈相关信息。(3)对于不在工业园建设的工业项目,涉及到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有居民点且居民点暂无拆迁计划的,或者项目周边紧邻居民点的,也需尽早跟领导反馈。(特别是太仓的喷漆、喷粉以及酸洗表面处理项目)。现场踏勘记录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