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6
文档名称:

大学生文明礼仪讲座.ppt

格式:ppt   大小:13,181KB   页数:1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文明礼仪讲座.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19/2/18 文件大小:12.8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文明礼仪讲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礼仪礼貌讲座 第二课堂系列讲座广西钦州学院主讲人:何鶄*目录第一章礼仪的含义与历史渊源第二章礼仪的分类特点第三章礼仪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大学生礼仪重要性第五章个人礼仪卫生、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第六章公共礼仪公德、会面、赠礼、交通、书信、通讯第七章应酬礼仪宴会、舞会、晚会、集会、拜会第八章交往礼仪家庭、学校、友邻、涉外前言为什么要学****礼仪?对个体不学礼,无以立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组织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提高办事效率第一章礼仪的含义与历史渊源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源于礼。“礼”和“仪”最早是分开使用的。礼是“禮”的简化字。“禮”最初产生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是指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图腾崇拜活动的仪式和程序以及对参加活动的人们的行为要求。从陶“器”至“礼”的转变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仪”的概念,则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时期才提到,意即:仪式,仪文。“礼”和“仪”连用始于先秦的《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诗、书、礼、易、春秋,即“五经”,“礼”就是《礼记》。礼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中国礼仪的发展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漫长阶段,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就逐渐演变为“治国之法”,具有了三层主要含义:政治制度、礼貌礼节、礼物;“仪”作为“仪式”、“仪文”,也具有三层含义容貌和外表、仪式和礼节、准则和法度中国古代“五礼”之说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中国封建社会礼仪的诟病——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