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潮汕民俗之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节”。旧志载,元宵节的活动从正月十一日起至二月乃止,约为20天,相当热闹。元宵节的活动有3个内容。第一是“兴灯”。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到祖祠和神庙里去挂灯笼、彩灯。第二是“看新娘”。元宵夜(多在正月十六夜),凡上一年里娶的媳妇都要艳妆靓扮立于厅堂中让里邻观看。厅堂中摆着方桌,上放茶点,新娘坐于桌后,中央由长辈一陪伴坐着。邻里来时方起立,但不言语,只让人细看。看者多属青少年。此俗50年代起废除。第三是游神赛会。50年代后也大都停止举行。城镇地方,元宵这一夜街巷都悬挂彩灯,俗称灯节。儿童耍鲤鱼灯、蛤婆灯,很是热闹。惠城东郊、北栅有木秋千,供人玩荡;还有灯谜。50年代后,木秋千停,灯谜较活跃。据调查,石峻、后山等农村,则仍有木秋千活动。元宵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过十五”,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誉为千年古镇的澄海区隆都镇,不但沿袭着闹元宵的民俗风情,而且从正月初六七开始一“闹”就“闹”到二十一,前后半月,村社轮流,白天“游标”夜里“游灯”,场面火爆,处处凸显着农村人特有的狂欢精神。????隆都有大小村庄四五十个,建制都在千年左右,一些风俗习惯历代传承。每年正月初六后,各村各社便轮番闹起“灯节”,有时数个村同日举行。“过灯节”当天,各村社都出动锣鼓班、标旗队以及化妆文艺队伍,踩街游行,把村头巷尾变成文化广场,尽情展示“乡下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每天夜里,这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红灯笼、各式花灯,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