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肇端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各方以不同的经济思想理论为指导,各执一词,但是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学术论战,之所以如此之激烈,是双方都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关注的焦点在于证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资本主义萌芽,落脚点在于建构革命理论,而相同之处在于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和作为学人的使命感。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就在这种情形下展开来,是催生的,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建国后在五朵金花的史学研究潮流中,经济史的文献资料被大量整理出来,同时也取得很多学术成果。改革开放后,当重新打开国门之后,海外史学界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而中国自身经济史的研究却迅速的退潮。经济史之研究于如今之谈事功,确有疏通知远之功效,堪为理清历史脉络之锁钥。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中国之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小农经济规模如此之小而农业帝国规模如此之大。台湾学者许倬云在他的力作《汉代农业:中国早期农业经济的形成》中把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转型期定位在汉武帝时期,而刘泽华在《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中把春秋战国的小农经济视为第一代小农,把秦汉的小农经济视为第二代小农。以此为背景,在当代“三农问题”成为众所瞩目的论题,对汉代农业经济的形成及其若干特质作一番考察探索,对于认识中国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形成,特别是小农经济的运行有着特别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影响汉代农业经济形成的三个方面出发,即气候变迁与人口增长、户籍制度与财政体制、农本主义的社会思潮,对汉代农业经济的形成作一番考察和总结。论文的第一部分,鉴于气候因素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汉代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变化作史料的爬梳整理,以及考察汉代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规模,从整体上把握汉代农业经济得以形成的两大背景。论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成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首先,将考虑汉代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的建设,论述对秦帝国的承领和拒斥,一方面,汉代承领了秦帝国的皇帝制度,继续秦帝国面对的周边形势,与匈奴展开了对河套地区的争夺;另一方面,汉代拒斥了秦帝国刚猛的执政风格,拒绝法家思想的刚猛作风,朝廷上下都坚持黄老之学指导行政,在汉武帝时期社会思潮发生了转折,儒家思想开始影响朝廷决策。其次,在第一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汉代继承秦朝的皇帝制度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如何地促成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再次,再进一步考察社会思潮的变化,即探讨社会思潮怎样聚焦于农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经济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上述论述,广泛征引文献和前人的观点,通过对汉代皇帝制度的运行机制考察,发现汉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制度上的因素,论述其得以形成在于汉代的户籍制度和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财政体制都以培育和保证一家一户的农业经济稳定为着眼点。小农经济被整合进皇帝制度的运行机制中,农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结合加上财政体制的运转,小农经济一旦进入这个体系,中国就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论文的进度安排根据学校的相关安排和研究的进展,拟定本文写作进度如下:﹙2011年11月6日—2012年1月15日﹚,根据选题和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和文献阅读工作,充分掌握相关文献和理论,并完成开题的相关工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