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官终中书舍人。唐宣宗杜牧是晚唐诗人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受祖父杜佑的影响,研究古今治乱得失,留意财富兵甲之事,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当时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危机重重,他提出的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僧尼还俗等主张,已经无法实现。他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因此,他的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杜牧诗、赋、古文皆工,诗歌成就成尤高,与李商隐同为晚唐诗坛翘楚,人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最为人称道。有《樊川集》。人到晚年,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来说,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于是这段史事,便成了诗人们反复歌咏的题材。杜牧这首《过华清宫绝句》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本诗截取这一史实,抨击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迴望绣成堆”的镜头。诗人从侧面说明了皇帝终日作乐,不理朝政,昏庸腐朽的生活。思考:如何理解“绣成堆”及其深层的意义?“绣”指的是骊山上的东绣岭、西绣岭,同时又指山上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宛如一堆锦绣,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这从侧面描写了唐玄宗对贵妃过于宠爱,以及其骄纵奢华、辜负民意、贪图玩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