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机电视牌照说明材料手机电视牌照说明材料一、牌照背景简述 :国家广电总局 1)越中央预期,速度、规模、影响力均已成型,国家队与民营队的差距已经形成,短期之内已难改观。无线互联网发展较晚,总局以宽带互联网视音频内容管控失败为教训,以手机电视牌照资质限制手机视频的准入瓶颈,为国家队在手机视频领域创造先发优势。 2)电信运营商在发展宽带互联网的过程中,只作为传输管道存在,但短信、彩信、无线音乐等手机增值业务的成功,使之希望从传输管道转型为综合服务提供,即从“无线通信专家”变成“无线信息专家”。广电总局认为这是信产系统在抢夺媒体管控权,手机电视牌照等一系列视音频牌照的出台,也就是为了遏制运营商的这一转型。 ,说明申办的目的、必要性、业务计划等要素,总局社管司在综合了解和评估的情况下做出批复决定。如果批复同意,则申办机构需要在总局规定的时间内,与三家电信运营商签订业务接入协议,并按照总局要求部属播控平台。协议签署和播控平台部属完毕后,将协议交给总局备案,并邀请总局视察通过播控平台建设情况。协议与播控平台均符合总局要求的情况下,总局将基于申办报告的批复,发给该单位正式牌照,并在牌照文件中注明该单位拥有的业务权限和地域权限。 1)一终端类型的牌照里,还有地方和全国,自办和集成的差别。比如南方传播集团是广东省内的牌照,央视是全台的视音频业务,对FREEWAP/客户端/终端厂商等同样存在视音频服务的平台,总局采取的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做法,大多数牌照方也不会主动进行这些平台的视音频内容管理。原因是总局认为此类平台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且freewap好多还是个人站点,管理难度太大,管理成本过高。 3)“播控平台”就是为了解释这个误解的。由于牌照发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运营商自己变成媒体或变成CP的直接发布平台,“播控权”是广电总局对牌照方的最基本要求。真正满足总局要求的“播控平台”需要实现对运营商PORTAL的管理权,业务上下线的管理权,运营商BOSS的调用权,以及对于所有手机用户的管控权。而事实是,任何一个牌照方都做不到这种要求的播控平台,更不可能要求运营商开放BOSS、用户信息,也不可能要求运营商放弃平台控制权。所以,实际就变成了牌照方集成CP,审核CP,提供计费策略建议权和portal建议权的现状。二、牌照的类型 ,基于总局发放此类牌照的目的在于两方面,一则制约运营商和信产体系,一则保护国家队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已经失去的阵地,所以,此类牌照的技术传输限定条件都是一样的——即“基于IP传输的网络”上传播的视音频内容。【备注一下:以手机电视为例,事实上还存在CMMB/DVB-H/DMB等地面或卫星广播模式,此类模式下传播的视音频内容,则不在这些牌照的管辖范围内。总局对此类广播业务的界定是基于单向的广播网络进行传输的视音频内容,因此完全属于广电自有体系内,会给相应的运营机构发放专门的DAB牌照——如北京广播电台,或CMMB牌照——如中广卫传。】为了便于全面了解牌照的全貌,对手机视频以外的其他牌照也说一些说明。为了扩大权限范围,总局采取针对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划分牌照领域的做法,具体如下。 1)针对以PC机为接收终端的基于IP网络传输的视音频业务。【对体系外的机构,此类资质则称为“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许可证”,不称为“网络电视牌照”。目前土豆等还在运营互联网视音频内容的网站都已经在XX年前后申办了此证。】 2)针对以手机等移动手持终端为接收终端的基于IP网络传输的视音频内容,BOOK/MP4/I-TOUCH等移动手持终端也应该在此类牌照的管辖范围内,但牌照原文上并未说明。事实上,牌照方在事后的操作中也往往忽略这些目前还没有正向收费模式的非手机类的手持移动终端。此处,需要进行一点说明,广电总局最初进行终端类型的牌照划分的时候对通信行业的了解是有限的。对着3G牌照的发放和三大运营商的最终确立,以及“三网融合”的政策正式宣告,总局做了一项新的调整,于XX年2月发放了“3G手机视听牌照”,并修正说此前发放的都是2G网络条件下的手机视听牌照。首批获得所谓“3G手机视听牌照”的分别为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央广视讯、视讯中国、华夏视联等八家企业。事实上,这与之前发放了“2G”手机电视牌照的机构并无太大出入,唯一新增的一家就是杭州的华夏视联。 3G手机视听牌照的出炉,是为了制衡信产的“跨地区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拥有3G手机视听牌照的机构可以接入运营商平台并享有流量免费的政策。运营商一直没有给广电体系的机构开放SP证,广电对此耿耿于怀,接着三网融合的契机,提出一张新的牌照说法,用来置换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