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绘画基础知识白纸上第一笔就是构图的开始。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表述形象语言的过程可归结于构图。构图体现构思,构思决定构图,不断转换,完善视觉效果。绘画构图学是研究绘画构图规律、法则和技巧的一门学科。任务是研究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内容、:技法、色彩、视觉心理、美学等。第一节形体结构一、构图的含义源于拉了语,原义:通过结构组合以联结画面的不同部分并形成一个统一体。《辞海》:“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可表述为:构图就是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对画面的各种形式语言即布局、形态、比例、空间、色块、体积、线条等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结构经营的技巧。包含范围、位置、骨架三大要素。构图和构成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构成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是俄国塔特林首先提出的。构成是现代艺术的流派之一。指具体形态抽取之后的点、线、面、形、色、体等基本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直观、抽象地表现其内心的世界。多用于工艺美术和一些抽象绘画上,主要是纯形式语言的画面构建。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把自然界具体形态和形象,提炼、加工,组织、安排在画幅中);是形象相互联结关系及形式的总体结构;是揭示形象典型特征的方法;是表现思想与意境的手段,是形式美的集中体现;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构图形式规律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不能离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既需符合人们生活的规律,又需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到其内在的形式特点,、更富有感染力。一、构图理论的渊源一千多年前,东晋时顾恺之《画评》:“,是达画之变也”。“置陈布势”(位置、陈列、布局、气势)之说是中国最早的绘画构图理论。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形成绘画创作与美学批评准则“六法”论,“经营位置”成为千古之一法。要求把构图和笔墨等其他形式要素组合,共同实现“气韵生动”的境界。唐代张彦远《论画六法》把构图提为“面之总要”(如同文章纲要)。南北朝宗炳《山水序》、五代荆浩《仙水诀》、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等画论著作对构图理论均有涉及。元代以后,画论中对取舍、宾主、气势、呼应、虚实、疏密、参差、开合等等构图经验也不断有所总结和扩展。如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指出了一系列构图处理的弊病:布置边塞、山无气脉、石止一面、境无夷险等等。到清代,构图的理论已十分丰富,形成“定位分疆,变异奇险,游移空间、活眼虚灵、装饰色彩、分合聚散、款题用印”等极具民间特点的构图模式。我国自20世纪初引进欧洲绘画构图理论,开始从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构图。,充分表达、阐述和提示作品的主题。构图的思想基础是唯物辩证法。构图的任务是形成:完美的形式语言,结构的组合,骨架气势,形、色位置,视觉空间,画面中心。造成主要形象突出、多样又条理、变化又和谐,具有形式美感,充分而表达出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效果。构思与构图的关系构图的两大要素,即立意与为象。“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构思是立意为象的形象思维过程。构思与构图、立意与章法是辩证关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单凭抽象的思维无法进入创作活动,必借助于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结构经营。构思,起始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捕捉。构图随着构思的展开而展开的;构思随构图的进行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构图过程是探索、体现构思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过程。既包含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提炼,也包含着依据构图法则,运用造型、明暗、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使主题显现的过程。它是思想、创意和表现的统一体。从法里柯《梅杜萨之筏》。1618年7月巡洋舰“梅杜萨”号战舰偏离航向触礁。一百四十多名乘客和士兵乘坐一只临时捆扎的木筏海上漂流,只剩十余人,第13天获救。席里柯走访幸存者,请当事人做木筏的模型,到医院观察濒于死亡的人。他最初的草图描绘遇难者拥挤在筏上,为抢占一席之地而相互格斗残杀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