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郫县豆瓣.doc

格式:doc   大小:74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郫县豆瓣.doc

上传人:小枷 2019/2/21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郫县豆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郫县豆瓣百科名片郫县豆瓣郫县豆瓣,四川省郫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四川三大名瓣之一。它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灵魂”之称。其制作技艺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名称:郫县豆瓣产地名称:四川省郫县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批准时间:2005-12-31非遗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时间:2008年06月7日目录产地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情况品质荣誉地理标志技艺传承展开产地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情况品质荣誉地理标志技艺传承展开编辑本段产地环境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介于东经103°42'—104°2',北纬30°43'—30°52'之间,。整个地势由西北到东南逐步下降,。,其余均为平原地区。[1]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土质肥沃,水旱从人,物产丰富,因而,郫县历来被誉为“银郫县”。郫县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C,一月平均气温5°C,八月平均气温26°C左右。细雨如丝,烟雾迷濛,不仅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更适宜人们安居乐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祖先后辈的辛勤创业,郫县向以物产丰饶著称,是川西的粮仓,全国粮、油、肉生产基地,[2]编辑本段历史沿革相传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福建汀州府孝感乡翠享村人,陈逸仙迁入郫县,子孙繁衍,久居其地,人称陈家笆子门。1688年(清康熙年间),陈氏族人无意之中用晒干后的葫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盐,用来调味佐餐,不料竟香甜可口,胃口大开,这就是郫县豆瓣的雏形。清咸丰年间,陈氏后人陈守信,号益谦(又号心谦),发现盐渍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遂在祖辈的基础上,潜心数年,先以豌豆加入盐渍辣椒吸水,效果不佳,再换胡豆瓣,依然不佳,又借鉴豆腐乳发酵之法,加入灰面、豆瓣一起发酵,其味鲜辣无比,郫县豆瓣就此诞生。遂开宗立户,取号首“益”字,其年正值咸丰年,取“丰”为时记,又取天、地、人之“和”,因而定名为“益丰和”号酱园。陈守信和他的“益丰和”号酱园也被人奉为“郫县豆瓣”正宗鼻祖。此后其后人扎根郫县城南外,经长久传承,日益改良,郫县豆瓣声名远播。郫县豆瓣历经数百年的磨砺,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制作工艺。因为辣椒与蚕豆都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并饱含着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还具有开胃、驱湿防寒之效,同时豆瓣又是烹饪川菜的经典调料,所以郫县豆瓣在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广为流传、深受欢迎。[3]郫县豆瓣的规模化生产,当起于公元1803年(清嘉庆八年),陈益兼的后裔陈逸仙在郫县开设“顺天号酱园”,开始大批研制、生产和销售“辣子豆瓣”。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陈氏后人陈守信又在郫县创立“益丰和酱园”,后来并入“顺天号酱园”,使产品更加精良,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时,陈守信开始尝试使用蚕豆和面粉混合发酵,并与盐渍辣椒混合的生产技艺,生产出了正宗的郫县豆瓣。郫县豆瓣生产工艺的成熟期,在咸丰三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彭县人弓靖明来到郫县开设“元丰源酱园”,从而打破了“益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