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埃博拉病毒病.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病毒病.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2/21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病毒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病毒病实况报道第103号2014年4月重要事实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据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无可用的已获正式许可的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埃博拉是1976年在苏丹恩扎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出现的。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埃博拉病毒属是丝状病毒科(线状病毒)的三位成员之一,另两位为马尔堡病毒属和Cuevavirus属。埃博拉病毒属包括五个不同的属种: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与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而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则与之无关。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属种见于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感染人类,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人间报告出现这一属种的发病或死亡情况。传播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在非洲,有文件记载,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埃博拉随后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这种传播是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导致的。在安葬仪式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这也可能对埃博拉的传播具有作用。病情已经康复的男性在痊愈后高达七周时仍可能通过其精液传播病毒。时常发生卫生保健工作者在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疑似或者确诊病人时获得感染的情况。这是在没有严格遵守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造成的。在与受到莱斯顿埃博拉感染的猴或猪存在接触的工人中,已记录到几起人间感染情况,临床上并没有出现症状。因此,与其它埃博拉种群相比,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人间的致病力似乎较弱。然而,现有仅有的证据来自健康成年男性。就该病毒对所有人群的健康影响做出推断还为时尚早,比如针对免疫受损人员,患有基础性医学病症者、孕妇和儿童。在对该病毒在人间的致病性和毒力可能作出明确结论之前,需要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开展更多研究。症状和体征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征往往是起病急,有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化验结果包括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则会升高。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时就会具有传染性。一位实验室感染男性病例在发病后高达第61天时,仍从其精液中分离到了埃博拉病毒。潜伏期是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可持续2天至21天。诊断在做出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包括:疟疾、伤寒、志贺菌病、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感染可通过若干类型的检查在实验室获得明确诊断: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