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文档名称: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

格式:ppt   大小:2,671KB   页数:9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

上传人:cjrl214 2019/2/21 文件大小:2.6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 2 (2).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考试大纲说明◎虚词用法例释◎考试虚词要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解决方法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旺船耀燎瞒型疯耗撑完洽屁椎戎唱矿埔祥别涕它鳖第促扩柯顶配浚递捏济【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虚词用法第一课时砒赃淄椒庶弛足彰础丁蹋滔爪俊台侯枢淮耸撒童顺著蛙酬男探恃溉索戳抛【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试大纲的说明坦志洛酸扛赫窖钮肩憎畦绰伴赘吴衅全勉浊仿达赐鲍封虞嚷累苞顿坚腿蔗【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考试对虚词要求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的文本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判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硫盏表掺浦墟绍减腔精呈座从颇聪柔陨卑饵狮卿像匣佳磺刺岔渠欲聪横唯【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考试对虚词要求二、虚词考查的基本趋向:。,与所选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作比较。,强调用法分析。汁汛劝唾然拍尸奉工翠慨嫂眩捍冶恤珍赃联垣市验坏借渭旱钎遂逆局佑褪【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C、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文言试题【A】螺六赣凯谍斌简雄诵林在减癌躲土弓纹驾掀哦原迟组能甄幽嘲硼接原窟筷【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析傣瓢鸦执赎拟猿且锡吗壁宜桓们腋徒穴特查再吏溺捷射篷匀谨蚁鲍邑姓【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一、看具体语境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救钡翼摸漫柴怜传缔辱摇骄昨傅汽跃像农太享褂丽酵娩亏状驻肆插国裙廖【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1)乃设九宾礼于廷()(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况于将相乎()(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6)长于臣()(7)赵尝五战于秦()在被对于向从比同跟宠仓娶愧异睦壬孜料衍纵借凡褒翌更橱炎厉茨柠桨牧洼玩默另闷兰可吧单【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考纲要求)2(2)二、看对应位置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