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独山县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出题:文显利审题:谢远松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运作的重要制度,票拟制度始自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7、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8、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9、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1)秦设御史大夫(2)唐设三省六部(3)北宋设参知政事(4)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1)(2)B、(1)(3)C、(2)(3)D、(2)(4)10、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到“上升”的转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