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讨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黄建萍杜连书(桂林市气象局广西桂林541001)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满足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为目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提供气象信息、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上。2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是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由于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应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因此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能力必须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涵盖决策服务,以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各地的特色需求,相互补充,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浪费资源。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3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稳较快发展给我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需求、新任务。气象服务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气象业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我国气象服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上落伍,而是在气象服务体制上显得有些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技术体制在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与新的发展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表现在众多的重复工作,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有关,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的服务观念和新型经济关系的确立。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业务流程、业务规范、服务产品的范围和服务方式,是我们在近期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中要充分考虑的重要问题,完善、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为中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无论从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国际气象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国际上发达国家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来看,全球化对我国气象业务的发展影响是深刻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专业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例如: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服务比较单一,天气预报侧重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和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等方面比较欠缺。这就迫使我们要加快建立我国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产品多样化,服务手段基本现代化,服务产品加工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管理法规化。显著提高公共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使之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总体上达到。,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未来我国气象服务也将呈现两重性——更为明确的公益性气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