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哲学贫困》文献综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哲学贫困》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2/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哲学贫困》文献综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哲学的贫困》文献综述-哲学《哲学的贫困》文献综述 许全林(大连外国语大学社科部,辽宁大连116044)摘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本文将就学界对这一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状况做一回顾,并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文本为参照,就学界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做一简单梳理。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54-02一、对《哲学的贫困》的相关翻译工作根据学者姜海波的研究梳理,在中国最早提及《哲学的贫困》是在1903年。当时的学者赵必振在其所译日本著作《近世社会主义》(作者是福井准造)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哲学的贫困》(当时译作《自哲理上所见之贫困》)的写作过程。其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曾提到《哲学的贫困》。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一文中直接引用了《哲学的贫困》中“手推磨”和“蒸汽磨”的经典论述。陈独秀则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中谈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虽然没有专书,但是他所著的《经济学批判》、《共产党宣言》、《哲学之贫困》三种书里都曾说明过这项道理”。有必要提及对《哲学的贫困》进行翻译的历程。在1928年,李铁声节译了书中哲学内容的片段,并以《〈哲学底贫困〉底拔萃》发表。1929年,杜竹君翻译《哲学之贫困》全文。1930年8月,巴克也摘译部分内容编译成《社会主义底基础》一书。1932年,徐德珩翻译《哲学之贫乏》使得译本更为完善。1942年至1944年,何思敬在延安中央党校完成对《哲学的贫困》一书较为权威的翻译工作,在1949年出版后先后重印7次。最权威的版本当属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的译本。自1956年起,中央编译局开始陆续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并在第4卷中收录了《哲学的贫困》全文,出版发表于1958年8月。1961年11月,人民出版社还发行了未署译者名的单行本,但正文和注释都采用的是中央编译局出版的译本,其中徐坚新译了恩格斯写的两篇序言。自1965年起,中央编译局又编选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中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部分内容。《选集》第二版于1995年6月出版,对以往的内容做了修改。此外,2009年12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也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部分内容。上述翻译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文基础,但在早年并没有对《哲学的贫困》展开深入研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并没有认清这一文本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在于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社会政治的动荡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研究,使得相关研究工作进入停滞状态。二、文本研究的基本情况在1978年,《哲学研究》在1978年第1期发表了海外华人学者刘惠林的《〈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疑问,首先开启了对《哲学的贫困》的思想研究。当时学术界对这篇文章的反响如何现在已很难清楚。自198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哲学的贫困》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先后发表了8篇研究文章,论题涉及《哲学的贫困》与《资本论》之间的联系、无产阶级专政、对《哲学的贫困》思想史地位的评价、《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这些论题直到今天仍然在讨论中。1997年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