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祠堂文化的意义.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祠堂文化的意义.docx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2/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祠堂文化的意义.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祠堂文化的意义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祠堂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可谓收族敬宗的宗教意义上的引力场;两一方面,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典型的汉族祠堂,多为四合院式的院落结构,根据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来确定祠堂的规模。祠堂内多搭有戏台和比武场,逢年过节时常有一些仪式上演。祠堂以宗氏家族为基础,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解放前,家族主要以宗祠维系,乡民聚族而居,旺族多修建宗祠(俗称祠堂)。家族有族规,为先代祖先制订,族人须遵守。族内公推德高望重者为族长,以总理族事,并选一办事公证、有能力者为族正,辅助族长办理族事。宗祠均有宗中公产,出租以备开支。清明节办“清明酒”,冬至办祭“冬酒”,供族人聚会祭祖时享用。除祭礼外,对族中子孙入学或升迁者奖励,对不肖者处罚。家训或戒条多载于族谱,要求公众遵守。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堂内多树立堂号,匾额等,作为族人炫耀自己,光宗耀祖的重要资本。清朝,国家对宗族的重视表现在国家直接支持、保护民间修建祠堂。祠堂建成后,须有族规,清朝承认族规的法律效力,承认祠堂的审判权,甚至对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处死族人,清政府也曾公开给予法律上的支持。此外,为了稳定宗族的经济基础,清律还禁止盗卖盗买义田祠产,并给予族田赋税方面的优待。封建政权一度对修建祠堂下了禁令,祠堂便以书院的名目出现,除了少数真正的书院外,大多数其实仍然行使着祠堂的功效,是当地同姓宗族活动的场所。至今仍保留着的为数不少的明清祠堂和书院。祠堂和学堂,在乡土的中国是存在诸多联系的。许多农村娃娃发蒙读书就是在一些由祠堂改作的村小里完成的。祠堂是村落的文化中心。祠堂和书院曾经是民间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代表封建宗族势力的表演台。在旧时,宗族的人在这里聚族议事,将违反族法的人宣判死刑,装入猪笼活活淹死,也有的在这里设立书院,为村里能交起学费的孩子授课,为赴省城京城的考生筹措路费。解放后,随着破四旧等政策的推行,这些祭祀活动被看作封建迷信,遭到无情批判。80年代以来,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宗族经过30年被打击、压制而销声匿迹后,又重新活动,主要表现在祭祖联宗、编撰族谱、修建祠堂、组织农村乡俗活动、控制社区秩序等等。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的变化,如何应变”。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村落家族文化处在消解的过程之中,但又有消解过程中的不断往复。他指出:对于巨大的中国社会来说,“如果能将人们首次纳入较小的秩序之中,社会在协调这较大的秩序,管理成本就会小得多。当然,村落共同体能否扮演这一角色还得研究,还要视社会发展水平而定。但往这个方向努力和思考问题,是合理的选择。因为村落家族共同体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可以改变的,在既存的条件下能做什么,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问题”。修建祠堂,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族。现代民间社会中的宗祠的功用大致有如下四种:首先,是由于它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成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