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荀子孟子人性论.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荀子孟子人性论.docx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2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荀子孟子人性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这一点上的观点的异同作出讨论。荀子的人性论——经验主义的人性论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中心。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荀子的一切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便不寄予以信任。因为荀子是经验的性格,所以他所认定的天,不是道德的自然性质的天,因而他主张天人分途。荀子不是不承认天的功用,也不是不承认天的法则性,但他认为天的功用与法则,不含有目的、意志在里面。因而天的法则所表现的功用,只是天的自尽其职,并非借此对人指示什么,要求什么。天尽天的职,人尽人的职,天人分工而各不相干,这就是他说的“参天地”。荀子主张性恶,在《荀子·荣辱》中写:“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孟子的人性论——以心善言行善性善论为孟子提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指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跟于心”,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非常小,庶民失去这点区别,君子保存了这点区别,这点区别实际上就是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人只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而没有得到教化,那就离禽兽不远了。由上可见,孟子将人的道德属性定义为人性,他认为人既有道德又有生理欲望。人性论所要回答的是人之初性本如何,即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如何的问题。孟子对人性的规定已经决定了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孟子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