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学年论文文化人类.doc

格式:doc   大小:10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年论文文化人类.doc

上传人:duzw466 2019/2/26 文件大小:1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年论文文化人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学年论文传统文化下的生态观姓名:吴燕学号:0702029年级:07级院系: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专业:宗教学指导教师:谢路军2010年3月1日传统文化下的生态观摘要社会的发展抵挡不住人们的诱惑,这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伤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才是最重要的,和谐文明的发展才是持久永恒的,道法自然,从道家生态哲学中我们认识到了和谐唯美,尊重自然的一面。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生物圈逐步向智能圈转化。工业革命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人类消费自然资源的数量直线上升,并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圈被破坏,许多珍稀动物绝种,随便排放废气废水废料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料污染。随着生物圈的被破坏,生物的大量消失,掠夺式的开发日渐加剧,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伴侣和资源,地球也将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寂静的死球”。然而老子的“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作为对中国古代诸学说之精华的集大成,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及其以降诸学说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根在老子那里。欧洲中世纪重农学说创始人魁奈在《自然法则》一书中曾说:“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所有国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中国例外”此言诚是。受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影响,中国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宇宙观,以这种宇宙观观照世间万物,皆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体现。天地含情,万物化生。人与天地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正因此,整个宇宙的大化流行才得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人们爱莲,是因莲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德性。孔子观水,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叹。苏轼观竹,有“其身与竹化”之联想。李白观月,有“低头思故乡”之意念,等等。这些都是天人感应意境的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代诗歌、绘画的影响尤为突出。寄情山水,向往田园风光,崇尚大自然之美的作品举目皆是。人们从中体察造物主之生意,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得到大自然的仁爱,“与天地同流,与万化同归”(孟子语),“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屈原语),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出神入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完善和完美。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在“天——地——人”这个整体宇宙系统中,人居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与天地既鼎足而立,又与天地合而为一;既受天地自然的制约,又有驾驭、统领、管理天地自然的本领。人能够统合天地,弥合天地自然之不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大自然的创造力,不是盲目的、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顺天应时”的。即通过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体认和把握,加以巧妙地开发和利用。荀子强调做事要“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荀子·天论》)。中国人做事向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人的积极因素,如是,则可“事半功倍”、“巧夺天工”。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价值取向。一是从对大自然的和谐观念出发,引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友好、爱护之情。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一端。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已经溶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