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五利俱全”的代表性工程
——丹江口水利枢纽
第一节概述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在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汉江、根治汉江水患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是为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的“摇篮”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千里汉江上,为江汉平原及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的。施工中,建设者们大胆采用了化学灌浆、混凝土温控等当时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技术人员联合攻关,解决了老混凝土拆除及控制爆破、新老混凝土接合、大体积混凝土锯缝、闸墩钻孔植筋、高水头下帷幕灌浆和老坝体缺陷检查与处理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成,为我国积累了设计、建设、管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水利水电设计、施工及管理队伍,他们先后参加了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等设计、建设和管理,继续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谱写着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五利俱全”的民生工程。枢纽初期工程建成后,经受住了超千年一遇洪水位的考验,共拦蓄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82次,有效地保护了江汉平原及武汉市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电站累计发电
1340多亿千瓦时,是全国第三个发电总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的水电站;枢纽向湖北、河南两省灌区无偿供水160余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207万多公顷;枢纽改善了汉江航运条件,150吨驳船经升船机过坝可直达陕西白河;,为发展地方渔业养殖创造了条件。如今,丹江口水利枢纽又承担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的重任,将对促进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二节规划和实施
(一)丹江口水利枢纽规划
为解除汉江严重的洪水灾害,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展了汉江治理工作。水利部于1952年10月组织查勘团对汉江中下游河段进行了查勘,认为丹江口是少有的适合修建高坝的良好坝址,由于位置适中,兴建水库不仅能解决汉江的防洪问题,而且还能兼收发电、灌溉、航运和养殖效益。这次查勘,首次确定了丹江口水库在治理开发汉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尽快建设大坝、先防洪后发电的设想。
1955年3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进行汉江流域规划工作。1956年编制的《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选定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期工程。
1958年2月27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专题会议,对丹江口工程进行了重点研究讨论。经过激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在整个长江流域中,汉江是洪水危害最大的河流,选定丹江口工程作为长江流域规划的第一期工程不仅能治理汉江的洪涝灾害,而且对实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的水利规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一次对丹江口工程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水电部随即下达设计任务书。6月,中共湖北省委受中央委托会同水电部及河南省委审查批准了长江委提出的《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要点报告》,同年
9月正式开工兴建。
批准的工程规模为水库正常蓄水位170米(吴淞零点,下同),死水位150米,枢纽布置为河床混凝土溢流坝和坝后式电站,两岸土石坝在岸边与河床混凝土坝连接。,通航建筑物在右岸预留位置,暂不兴建。工程开工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电站装机容量增至90万千瓦,通航建筑物工程同期兴建,采用升船机方案。建设期间,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形势,研究并决定丹江口工程分期兴建,长江委根据上级批准的初期规模,于1965年5月上报了《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拟定初期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45米,坝顶高程152米,后期规模水库正常蓄水位仍为170米。水电部审查后,为较充分利用水资源,湖北省委、水电部、长江委于1965年8月联合向国务院请示,建议将初期规模坝顶高程和水库正常蓄水位提高10米,即坝顶高程162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55米。196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该方案,此后,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规模据此方案进行设计与施工。1975年国家计委根据湖北、河南两省用电需要,为尽量多蓄水发电,批准将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57米。
(二)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主要任务
1981年编制丹江口枢纽初期规模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时各项水利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防洪标准确定为1935年同大洪水(约为100~20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