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暴力叙事.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暴力叙事.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3/1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暴力叙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暴力叙事:消费的符号化能指????????????????????????廖述务?在雷蒙·威廉斯看来,暴力(violence)的含义是“复杂难解的”。其主要意涵是指“对身体的攻击”,这就连带岀另一意涵,即“使用‘力气’”、“威胁”、“难以驾驭的行为”等也属于暴力的定义域。这两种意涵难以区别,在相互影响的情形下尤其如此。他特别提及一种叙事层面的意涵,比如“‘violenceontelevision’(电视暴力)”。在这个角度,它“可以包含‘肢体暴力事件的报道’之意涵,但主要是指‘对于这些肢体暴力事件做戏剧性的描述’”[i]。从威廉斯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暴力”一词的多义性。譬如在波德里亚那里,暴力主要是一种消费社会的征候。广义上,它意涵相当宽泛,意指丰盛社会(消费社会)的诸多混乱,表征着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失调[ii]。这些颇类似于威廉斯所谓的“威胁”与“难以驾驭的行为”,它们对正常的社会生态构成一种潜在的挑战。人类为何在其行为中有着诉诸暴力的强烈冲动?有论者对此做过详尽的分析,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原因:一是生物学方面的。自十九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从体质、遗传、基因等角度,揭示了暴力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是如何与人类形影相随的;二是从心理学方面。心理缺陷、挫折侵犯、性格偏差均可能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三是社会学层面的。更多的学者认为,暴力的产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未解决的矛盾所采取的必然手段。在此层面,暴力行为更是一种****得的行为,个体的生存环境将为其提供暴力学****的温床[iii]。值得一提的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当中,暴力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言,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索雷尔热切地为暴力声辩——“今天,我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不为暴力进行声辩,社会主义就不能继续生存”[iv]。???一?不过,我们这里要谈论的是一种特殊的“暴力”形式,即暴力作为能指符号(暴力叙事),在消费社会是如何以一种身体美学实践的形式被消费与被体验的。可以说,这是“暴力”在消费语境中最主要的存在方式。南帆就指出:“通常情况下,社会文明已经有效地制止了无缘无故的暴力行为。因此,人们的攻击能量只能在指定的狭小区域予以排泄”。这时,“叙事作品无宁说是产生种种接纳暴力的合适语境”。这当中影像符号最为活跃,它所营造的血腥场景,使得人们与暴力近在咫尺[v]。尽管波德里亚将“暴力”界定为一个近乎无边的理论范畴,但在实际的批评操作中,他还是更加关注作为消费的“暴力美学”:“作为封闭(enheit)的日常生活,没有世界的幻影,没有参与世界的不在场证明,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需要这种超越所产生的一些形象和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的被消费暴力来维系。这就是它自身的猥亵之处。”[vi]当然,有关暴力的叙事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前消费时代,它已广泛地存在。在《圣经·旧约》中,有关暴力的叙述就不少见。献祭、杀父、轼兄、屠敌之城,诸如此类都称得上是一种暴力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可见到较多的暴力叙事。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水浒》、《三国》中的杀戮情节,都可以看到暴力血腥跋扈的影子。如前所述,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为暴力正名更是至关紧要。《共产党宣言》就宣称,共产党人要砸碎旧社会的锁链,就“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毛泽东也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红色经典作为阶级斗争的合法化叙事,暴力自然是它一以贯之的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消费时代的暴力叙事总是作为文本意义的附属物而出现的。暴力存在的前提是,它必须依附于一个看似神圣的目标。有论者指出,暴力叙事其实在以往的社会总叙事中,总是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它的生存策略或者说合法化途径首先是依附主导型叙事”[vii]。这种依附是经由道德化、神圣化而完成的。比如《圣经》,它是通过神的视角来叙述暴力的,暴力经神圣化而合法;《水浒》中的暴力通过道德化(官逼民反)而合法;至于革命叙事则通过神圣化、道德化的双重路径获得合法性。这种“神圣—道德化的暴力叙事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特征:清洁。仿佛带有洁癖,过滤了与暴力有关的一切血污。在这样一种叙事当中,暴力被极度简化,不出现施暴的完整过程,连同暴力的结果也都拒绝细节的表达”[viii]。总之,前消费社会的暴力叙事都干净到不称职的地步。这种论述显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亦即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理解”。不过,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种相对节制的暴力叙事与其自身的功能相关。它的目的不在于炫耀能指的“暴力”,而在于强调“暴力”的功能与意义。在叙事的整体格局当中,暴力元素只是当中一个单元、一个零件。“暴力”在完成其自身叙事功能之后,就应当适时退场。无疑,那个时代的暴力叙事与文本意义有着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