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样板戏”.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样板戏”.doc

上传人:小点 2019/3/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样板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0马若男浅谈“样板戏”【摘要】:“革命样板戏”一词出现于1967年5月。《人民日报》24日报道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而后在31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又五次出现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字样。“样板戏”一词从此流传开来。文章提到了八个剧目,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是当时我国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一、文革样板戏的起源和发展 样板戏的酝酿、创作成型约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10月日至11月1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出现的现代戏还很少。 1956年3月1日至4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京剧演出大会,有约五十出现代京剧演出,标志着现代京剧主导的时代开始,这时的现代戏已经在舞台上用了布景,没有了传统服装,没有行当的区分,工农兵成了主要的角色,唱的虽然是京剧唱腔,却加上了西式的和声,传统戏渐渐失去生存空间。1963年在北京举行了“戏曲工作座谈会”,1964年举行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三十五个京剧现代戏目。北京市长彭真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了五个方针:京剧现代戏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重点演活人戏,即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对敌斗争的现代戏、要把革命内容和京剧艺术风格融合、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敌人,即反对京剧改革的人。 在同一期期刊中,舒模的文章《京剧音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了较具体的改革方针:“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性地运用并丰富了京剧的板式”、“大胆吸收、溶化、敢于突破创新”。他认为为了表现生活气息,服装、动作、道具、布景等都要改,音乐方面则应广泛吸收其它剧种的音乐、民歌、少数民族音乐以至革命歌曲的元素,并提出音乐工作者要深入工农兵的生活,改造思想,加强政治修养。 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革命》后的1964年-1966年间。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等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当天,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以此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并由此活跃于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与此有关。 当时京剧艺术服从于政治,走一条西化和现代化的路线。把这种现代化的京剧为“革命现代京剧”,后来又将其中某些“革命现代京剧”称为“样板戏”。 1967年5月29,党中央发表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创作座谈会纪要》,把五出“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标榜为“样板”,全国的表演艺术都要仿效这八套“样板戏”。其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