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鲁迅的文学世界
第一节
中》
《新青年》4卷5号
(1918年)
(一)表现得深切
狂人的发现:礼教道德“吃人”
1、统治阶级吃人:古久先生,赵贵翁,大哥,老头子
2、被统治者吃人
3、孩子吃人:人肉筵席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持久性。
4、觉醒者也吃过人:狂人
海乙那:吃人者的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灯下漫笔》“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二)格式的特别:艺术上的开拓和创新
2、打破传统小说模式,以片断的结构和心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结合;疯话与真理;狂人与清醒的斗士相结合。
3、以双关结构制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发疯____病情发展____寻求理解____病愈
觉醒——认识深化——进行启蒙——绝望
启蒙
狂人:“吃人的事,对么?”
青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我立刻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对么?
青年: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狂人: “天气是好,月亮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糊糊的答道:“不……”
狂人:“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青年:”没有的事……”
狂人: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青年: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狂人:从来如此,便对么?
青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日记体形式:小序白话+文言__反讽结构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提,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双关结构
精神病患者——生理的——非理性的——可笑的——喜剧的
精神叛逆者——心理的——理性的——悲壮的——悲剧的
第二节画出国民的灵魂
一普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画出国民沉默的灵魂: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获得“人的资格”、“人的尊严”
(一)《阿Q正传》
1、生活的不幸:不许姓“赵”——恋爱的悲剧:小尼姑与吴妈——生计问题——不准革命——被砍头(大团圆)
2、精神的愚昧麻木:(1)封建等级观;伦理道德观;婚姻观;革命观(痛恨革命——投降革命党)
3、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国民性的概括
4、反思辛亥革命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阿Q正传》的不朽社会意义之一,正在于它从辛亥革命本身的弱点和不觉悟群众的辨证关系中,十分广阔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
“未庄”就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思想的落后扼杀了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革命理想,扼杀了辛亥革命。
(1)真正的革命者
(2)假革命者——假洋鬼子:这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变种,也是封建地主阶级末代政治统治的代理人。
(3)应当革命者——阿Q :辛亥革命失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