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城市规划学.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规划学.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5/10/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规划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规划学
第一章
问题
1、城市是什么?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以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为主体。在城市,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2、什么力量主导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即回答城市发展的动力)
主要由需求和供给模型决定的
需求模型:城市增长的动力来源取决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带动服务部门的发展。
供给模型:城市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若供给基础好,就可以将资金、劳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中来,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启示:需求力量创造了城市增长的最初激励,而供给因素则决定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比较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定位要准确,注意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形成自身的城市特色。
从长期看,城市增长动力在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城市在人力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3、历史上城市为何千姿百态?现在为何趋同?(即回答现代城市特色“贫血症”的根源)
客观原因:约束条件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建造技术、建设资金、文化交流多、建设量大速度快、干预力度加大
主观原因:干预不当、设计水平不高
正确的认识取向?

5、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即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概念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城市化的机制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大题
【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及其演变】(注:中国和欧洲两个方面分别说明)
中国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了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意义:《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
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
(了解:“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体现了自然至上的理念,是一种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