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ppt

格式:ppt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ppt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5/10/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
1、弑 2、接舆
3、长沮 4、桀溺
5、耦而耕 6、耰而不辍
7、怃然 8、荷diào
9、黍而食 10、击磬
11、荷蒉 12、硁
shì
yú

jiénì
yōu
ǒu

hè
shǔ
qìng
hèkuì
kēng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第三部分:第七章
讨伐弑君者
“仕”与“隐”的论争
孔子自我总结
深入探究文本
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也是社会转型产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周以来的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
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但他都未
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
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
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
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
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探究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仕”与“隐”的论争
第二部分:
1、楚狂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
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孔子在听了他委婉的
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
么态度对待接舆?会说什么呢?
2、孔子听到隐士——长沮、桀溺所说之话,感到社会现状确实如二人所说的纷乱不堪,自己的力量确实渺小,不由得感到“怃然”,内心更为悲凉。但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
3、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4、晨门说了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从这句话看他对孔
子师徒的处世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
5、荷蒉之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孔子之意,那我们从这一章节中看出
孔子的旨趣是什么呢?
探究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可见,孔子以周德之继承人自居,虽屡遭困厄,但依然不改初衷,当然也不会因为接舆的寥寥数语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孔子当会以坚决回应之态度应对,可惜的是接舆缺乏一种对话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