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乙肝歧视问题心得体会—心得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8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乙肝歧视问题心得体会—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9/3/6 文件大小:8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乙肝歧视问题心得体会—心得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乙肝歧视问题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不久前,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杭州青年雷闯,拿到了全国第一张从事食品行业的健康证。目前,他已正式成为上海交大化学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多年来,这位“乙肝斗士”奔走呼号,为消除乙肝歧视做了很多事情,甚至还自己花钱登公益广告。他的维权成功,在千百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中产生了“示范效应”。然而,雷闯似乎只是一位孤独的胜利者,他的成功模式未能被广泛“复制”。据报道,北京、成都、长沙等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申请健康证,都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没有接到上级文件”。在中国,乙肝歧视就像一堵无形的高墙,横亘在千百万人的人生道路上。一张小小的健康证,如同一纸命运“判决书”,演绎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值得欣喜的是,2009年7月公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终于明确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在这部法律中,“消化道传染病”不再指所有的“病毒性肝炎”,而是具体到“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就是说,乙型病毒性肝炎并非“消化道传染病”,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上,这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对于消除乙肝歧视来说,却是历史性的一大步。乙肝歧视究竟从何而来?追根溯源,是错误的医学知识谬种流传,导致了公众的过度恐惧,而公众的过度恐惧又加剧了政策性歧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以来,即便是在医学界,很多专家对乙肝的传播途径仍有错误认识。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家庭医生丛书》中,仍可看到这样的表述: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实验资料研究证实,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乙肝历来被认为是“消化道传染病”。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全球专家对乙肝的认识也在更新。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分会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感染乙肝。可见,公众之所以谈“肝”色变,主要来自陈旧医学知识的误导。因此,要想颠覆一个流传多年的错误观念,绝非易事。医学界对乙肝的误读,直接导致了卫生部健康体检政策的偏颇。无论是入托、上学、就业、出国,乙肝“两对半”都是必检项目。这种政策导向既加剧了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也影响了很多招生招工单位的录用标准,从而使乙肝歧视悲剧愈演愈烈。例如,有的“乙肝宝宝”无法上幼儿园,有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被强制退学,有的求职者被用人单位以乙肝具有传染性为由拒绝录用。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面前,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求学求职中处处碰壁,痛苦不堪。社会对乙肝的恐惧和歧视,倒是给游医假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路”。多年来,关于治疗乙肝的虚假广告泛滥成灾。很多医疗骗子利用患者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宣称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快速转阴,从而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不管“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只要肝功能正常,也无明显症状,就无须治疗。因此,“五项指标全部转阴”既没有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在一个法治社会,保障每个公民获得平等的就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