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刀与男人.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刀与男人.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3/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刀与男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刀与男人-旅游管理刀与男人 文/黄小仙图/刘晓江六月店主将那把刀子放在我手上,沉沉的,暗灰色,刀刃闪着银白的光,暗藏杀气,刀背上有浅浅的血槽。它的形状让我瞬间想到了痛快淋漓,还有速度、战争、血以及女孩的笑靨。这些混乱而毫无关联的影像在我头脑里短暂地交织后很快消失。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诗人李宏说:“每个维吾尔男性/都为拥有一把英吉沙小刀而骄傲/英吉沙小刀为刚健的气质而铸造/轻巧,不失稳重的神韵/华丽,不失勤劳的迹痕/刀柄是一座山/刀身就是山撑着的苍穹。”我是女人,但却记得李白:“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画面。骨子里觉得刀更像男人,充满攻击性,但放在囊中的时候却又锋芒全收。英吉沙小刀与维吾尔族男人更密不可分,男人锻造、男人传承,男人使用。所以英吉沙小刀沾染了这里男人的性格,或者说这里的男人也具有小刀的气质。他们那怎么能叫打刀子?只能算做个刀把子秋日里,阳光正好,我们走进吐尔逊的家里,这个维吾尔大院里响着铁锤叮叮当当的声音和机器沙轮嗡嗡的鸣叫声,土制的大土炉里炉火正旺,炭火和铁屑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吐尔逊的家在英吉沙芒辛乡,他们村的200多户人家中,有160多户在打刀子,30多户在卖刀子,闻名于世的英吉沙小刀大多出自这个村子。吐尔逊家传的打刀技术,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吐尔逊的曾祖,是这里最早开始打刀子的手艺人。传到吐尔逊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到如今,他也是村里唯一存留的用手工打制刀子的人,村子里别的人家早都用机器代替手工了。大院子对面的大炕上,吐尔逊的三个儿子也在做刀子,不同的是,他们用的是现代化设备,父子两代似乎各不相干。吐尔逊打一把刀子需要半天的时间,我问他的几个儿子:你们一天做多少把刀子?他的小儿子用生硬的汉语说:大概六七把吧。我笑着对吐尔逊说:看,你儿子要比你打得多。吐儿逊有点不屑地摇摇头:他们那怎么能叫打刀子?只能算做个刀把子。吐尔逊的小儿子告诉我:他那样也太慢了,而且不好卖,我们这个是上海加工订做的不锈钢刀子,游客都喜欢这样的。吐尔逊的几个儿子都不愿跟他学打刀子的技术,这让吐尔逊非常生气,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断代?但他也很无奈,以前来买他的刀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红火,但现在,人们似乎更喜欢那种上海加工的不锈钢的刀子。但吐尔逊对自己的打刀技术说起来还是很自豪:我从小跟爸爸学打刀子,已经打了四十年了,许多本地人,杀羊的刀子、割肉的刀子嘛都还是到我这个地方来拿,虽然别的村子也有手工打刀子的,但他们还是认我家祖传三百年的刀子,几十年了都是这个样子。刀子就好像一个维吾尔男人的脸面吐尔逊将一块长条形的钢块放在火上烧得通红,然后迅速将它拿出来放在铁砧上不停地煅打,如此反复,那块钢条还没有一点刀子的模样,仍是一块薄一点的长条形状。这个过程已用去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吐尔逊对我说:这把刀子大约还得四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和当地的朋友坐在院里的小凳上聊天,朋友告诉我,以前这个村子,手工打刀子的艺人很多,这个村子的刀子好,也是远近知名的。维吾尔男子有佩带刀子的****惯,几乎每人身上都会有一把心爱的刀子,有一把得意的刀子,巴郎子在洋岗子面前都会神气很多,刀子就好像一个维吾尔男人的脸面。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带刀子了,手工刀子大都是自家用的,销量很少,只有附近村子里的人来买了。英吉沙小刀出名以后,需求量大了,手工刀的加工因为时间长而跟不上需求,再加上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