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我的童年季羡林{PPT}.ppt

格式:ppt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童年季羡林{PPT}.ppt

上传人:q1188830 2015/10/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童年季羡林{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童年
季羡林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肃然,恭敬的样子。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质朴淳厚。噩噩:严肃的样子。亦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感知课文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理清思路
合作探究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2,第③段中作者反复使用“最穷”一词,有什么作用?
“最穷的县”“最穷的村”“最穷的家”,连用三个“最穷”,反复强调,表现了家乡的落后与贫穷。
不是,父辈们这一部分,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叙述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和叔父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这是作者童年时代家中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的童年”的记忆的一部分。父辈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励“我”以后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怀着乐观、感恩的心,去感谢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给了“我”成长、磨炼的经历,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童年生活给“我”的启示。
3,第④-⑤段,写父辈们生活的艰辛,似乎与“我”的童年生活无关,这是不是偏离文章的主题?为什么?
(1)“每天最高的享受”指奶奶给的半个白面馒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那个物质贫乏、人们生活极度贫困的年代,能吃上白面馒头确实不易。加之“我”家家境异常艰苦,平常只有红高粱面饼和咸菜可吃,能尝一尝白面馒头的甘甜滋味当然就更觉珍贵了。而且,白面馒头是奶奶的儿子孝敬她的,奶奶省下半个留给“我”吃,足见她对“我”的喜欢与疼爱。馒头中散发的浓浓情意让“我”享受不尽,感动不已。
4,第⑥-⑧中“每天最高的享受”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高的享受”?
童年的生活虽苦,但对作者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苦难生活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让他一生不畏各种不可预测的困苦
---苦难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对物质生活不在意的品质,而只追求生活上的富足
---苦难生活中真挚的亲情、友情让他感受到温暖,成为他一生幸福的记忆。
(2)童年的苦难生活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