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歌欣赏
李白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用时: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揣摸本文对音乐描摹的艺术效果
了解作者“忧愁暗恨”的思想情感
掌握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
二、有关文学常识
一、作者作品
1 作者白居易(772—846),自号香山居士,出身小官僚家庭,16岁就能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青年时遇动荡不安的社会,29岁中进士,3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又3年,任韩林学士,再做左拾遗和左善赞大夫3年。元和10 年(815年),因上表缉拿杀害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洲司马。晚年隐退洛阳香山。
2 作品
儒家思想不但支配了作者的政治态度,还支配了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白”并称于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存诗近3000首。
(更多详情请看练习册“预习参考”。)
本诗流传很广,民间传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
三、序言部分研习
同学们在预习时,是否注意了序言部分?
诗歌的序言一般会点明了作诗的缘由、内容梗概和作诗目的等。
本课以序入诗,我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全诗的主题。(请注意序言中的语句与诗中想对应的句子。)
四、研读诗文: 1、序言“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能体现出什么?
小序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缘由:琵琶女的命运和诗人的沦落相类似,流露出作者的郁闷凄苦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在序言上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了解到,全诗的主旨就是: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自身遭遇相似,表达出两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深厚情意。
2、诗人与琵琶女景况对比
琵琶女
本是京城女
誉满京城的名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别有忧愁暗恨
诗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直言相谏遭贬
满腹郁闷凄苦
3、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章)
幽咽凝绝,忧愁暗恨(第二乐章)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章)
曲终收拨,嘎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4、音乐的描摹
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尤为独到,本来,音乐的形象难以捉摸,声乐难以言传。而诗人凭借丰富的联想,把琵琶之声描绘得具体、形象而富于情感
诗人以大量的人们熟悉的声音为喻,描绘出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5、以“无声”衬“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余韵,效果全出——虚中见实,不写声而有声,缭绕不绝。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无限事”、“别有忧愁暗恨生”、“江洲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是诗人的情感与琵琶之声融为一体的结果。
以情写声,声情融合,加深了音乐自身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