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pdf

格式:pdf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pdf

上传人:hnet653 2015/10/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图分类号: 密级:
UDC: 本校编号: 10652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
研究生姓名: 姚婕学号: 20104102001559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李俊职称: 副教授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职务职称:
申请学位等级:硕士专业方向:法律硕士(法学)学****形式: 全日制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3 月 2 日论文答辩日期: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
The Legal Thinking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作者姓名: 姚婕
指导教师: 李俊副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自由的意识不
断提高,也引起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并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爱情、
生育与婚姻也由原来的相对统一转变为日趋分离。于是,非婚同居这种正常而又
特殊的现象在我国悄然流行。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各
年龄阶层,尤其是年轻人之中发展迅速。而非婚同居现象的流行不仅是对我国传
统婚恋观念的冲击,更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众所周知,只要是不
同的异性主体同居生活,就必然会引发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即使男女双
方不生育,也有可能会发生财产问题、债务问题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关于非婚同
居现象的法律规定仅仅有 1989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
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以及《婚姻法解释(一)》和《婚
姻法解释(二)》中的一些规定。但是,这些法律规范对于非婚同居所产生的人
身及财产关系的纠纷的解决办法过于粗糙,使得法官在判案时不能得到十分明确
的指引,可能发生不能很好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为了使法官在判案过
程中真正做到做好有法可依,更合理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非婚同居问题
重新做出详细规定刻不容缓。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包括一下内容:
第一部分由案例引出非婚同居的纠纷,笔者从婚姻法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从而引出由非婚同居引发的问题。
第二部分着重对于非婚同居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首先,笔者对目前的一些
对非婚同居的定义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对非婚同居的定义进行界定,并对其基
本特征进行论述,将其与相关概念区分开来;其次,笔者对我国目前关于非婚同
居的法律规定进行论述,将立法对非婚同居的态度变化进行一定的论述,再来指
出我国目前立法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论述进行铺垫。
1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着重对国外关于非婚同居立法加以评介。通过对英美法系以及大陆
法系关于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定进行一定的总结,为之后完善我国非婚同居立法提
供域外法制参考。
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非婚同居立法的完善。笔者主要从两方面提出建议:非
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立法完善。笔者提出应当对非婚同居
当事人的一些人身关系进行保护,对财产应该以双方约定优先,并适当借鉴国外
的相关规定,力求我国将来关于非婚同居的立法能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关键词:非婚同居;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2
非婚同居问题的法律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people’s awareness of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