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连云港市东部东城规划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连云港市东部东城规划方案.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3/8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连云港市东部东城规划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连云港市东部东城规划方案1绪言                连云港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在过去20年的开放过程中,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其它沿海甚至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还不够充份,与苏南的发展亦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国家开发建设东陇海产业带,中西部持续发展,以至与中亚各国逐渐增加的经济联系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首要任务就是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连云港在转变中的区域经济和更大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市域内各大片区的分工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就本次规划范围—东部滨海地区的功能作出区域重置及整合,并提出相关管治和实施建议。                本规划以20年为规划年期的基本假设,并以此作为开发时序的时间依据。            2规划背景分析                机遇        (1)振兴苏北,建设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策略,明确需要徐州及连云港承担中心城市的角色,发挥龙头带动的作用。        (2)苏南的沿江发展,开始面对土地紧张,产业升级的压力,需要并开始向苏北作经济梯度产业转移。        (3)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是寻求区域平衡发展前提下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上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加,连云港作为陆桥的桥头堡,中西部的港口,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参与。        (4)中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大部份需要通过沿海港口出口。        (5)由路桥到商桥至产业带的演化,大陆桥沿线的发展势将吸引国际资本的转移。            挑战        (1)经济梯度产业转移的经验往往是粗放加工、低端加工工序的外移,同时带来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耗损—南北联动的性质、方式要避免出现「零和」格局。        (2)连云港的经济外向程度比较低,产业结构与徐淮经济区内其它城市雷同,彼此的发展阶段接近,经济互补性、幅射带动能力均有限。        (3)现代港口面临经营和规划上的范式转移,在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深水港成国际航线班轮挂靠的条件。连云港的深水航道扩建项目刚获批准,但青岛、天津、大连、上海等南北港口已完成或加快深水港的建设,竞争力的差距日益扩大。        (4)临港产业与物流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港城互相带动不强。                改变中的区位︰在区域发展层面,连云港虽位处沿海南北「断层」位置,但因战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改变,成为沿海产业带与东陇海产业带的「交锋」。在国家战略层面,未来过境货运,国际海陆联运需求的增加,将突显连云港国际物流枢纽的区位,令连云港收海岸经济与陆桥经济同时所带来独特的经济区位()。        拥有海洋(包括岸线)、土地、能源等资源优势︰资源供应得到保证,支持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严控用地,而江苏又是耗源大省的情况下,连云港的资源优势尤其明显。但有效利用有一定限制:沿海大部分属于淤积海岸;近海水深条件对建港不利;铁路穿越城市姐组团;核电站制约城市东拓。        被人遗忘的滨海城市︰拥有真山真水,漫长岸线,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但连云港长久以来欠缺鲜明的滨海城市形象,整体上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均落后于其它自然资源与景观相近的滨海城市。        港口发展的历史特殊性︰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的沿海港口,但更体现为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具有以生产数据中转为主的功能「特殊性」,而正因为货源的独特构成,连云港作为集装箱港口的作业条件及物流配套目前并无明显优势。                        3总体思路                过去连云港的条件及优势未有充份的体现和发挥。迎来新的机遇,关键仍然是需要适时解决制约,改善创造条件,战略配合,在限制中寻求突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再像以往般从已有的基础作渐进式发展,累积发展资本,恐怕未能跟上全球和区域化经济的发展步伐。        面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新一轮的机遇,连云港要跳出固有的框架,在依托陆桥和沿海相交的独有区位,以及跨省以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链伸延的背景下,以一个「接轨区域、连系国际的窗口城市」(APortalCityofRegionalandGlobalInterfaces)为总体发展理念。            这个发展理念,长远而言,需要对目前各种的空间及产业关系,作一种突破发展门坎的跨越式提升(QuantumLeapinDevelopmentThreshold),以创建和强化整体的发展「平台」,在作为后发地区,接受长三角、山东半岛胶济城市群等区域幅射带动的被动状态中,寻求主动,寻求参与双向区域竞合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