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即墨公报》的停刊原因探寻-新闻学《即墨公报》的停刊原因探寻 谢萌萌吕志国【摘要】1913年2月23日创刊的《即墨公报》应属青岛本埠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面对国内政权更迭的内忧以及德占青岛时期的外患,《即墨公报》的出版发行也因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国民党的一份地方机关报,它又有着鲜明的政党色彩,代表了国民党的立场和观点,也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因此,笔者认为它的停刊也与袁世凯的反击而发起的“癸丑报灾”相关联。关键词 《即墨公报》袁世凯癸丑报灾一、《即墨公报》的创办“即墨”是胶东半岛上一个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现在《战》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于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民国时期,即墨县并不属于青岛。1897年11月,德国借口曹州教案猝然侵占胶州湾。1898年,占领胶州湾的德军入侵即墨城。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和德使海靖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划定胶澳租界地,这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区大部分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此时的即墨便是与青岛相邻接的同等级平行地级市。一战期间,德国失利,1914年,胶澳租界又被日本夺去,直至1922年才为中国收回,置胶澳商埠,后称青岛市,此为历史上著名的德占青岛时期(1897年-1914年)。这一时期青岛创办了不少报纸,如《胶州报》、《德华日报》、《青岛时报》等等,《即墨公报》便是其中之一。1913年2月23日创刊的《即墨公报》应属青岛本埠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目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青岛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德占青岛时期发行的报纸中一份较有典型意义的报纸。《即墨公报》自1913年(民国二年)2月13日创刊至同年8月1日停刊共发行了70期。《即墨公报》的经理由时任中华民国即墨县议会省议员的魏曜堂担任,编辑负责人是王仁山,编辑李卓峰、王天哑。后王仁山去济南,由周忱九(时任中国国民党即墨分部理事会理事)、李夫屏接任其事,发行人冯振圭、李梓轩。《即墨公报》的创办人王仁山幼年曾读私塾,入济南陆军小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立志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王仁山回国,参加了奉军张作霖部,后负伤回到家乡。1913年,身在家乡的王仁山创办《即墨公报》,并任该报的主编,积极撰文宣传民主,鼓吹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从现有资料和《即墨公报》报道可以看出,《即墨公报》是一份国民党性质的报纸。作为国民党的一份重要的机关报,它有着明显的国民党特色,较为鲜明的代表了国民党的立场和观点。二、《即墨公报》的内容和报道特点《即墨公报》创刊于1913年(民国二年)2月23日,同年8月1日停刊,共发行70期。每周一、三、五出版,每期一张4版,每期发行200份,作为民国二年的一份县级地方报纸,这个发行量已经不算少了。《即墨公报》报纸整体风貌沿袭了晚清的报纸风格,半文言体,竖排,无标点。主要板块分为三部分,新闻、评论、副刊,以及为数不多的几则广告。在国事要闻版中,有关民国政府的选举活动、众议院、参议院会议的召开及相关决策、大借款、刺杀宋教仁案、对袁世凯罪行的揭露等内容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总数占有近80%的比例。此外,《即墨公报》版面还专门辟有“专件”和“特别声明”等栏目。“特别声明”是《即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