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唐人炫富宋人增收苏门答腊:香料在这里芳香四溢-历史论文唐人炫富宋人增收苏门答腊:香料在这里芳香四溢 本刊记者|李崇寒香料是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也是一个绝对的“暴利行业”,波斯人、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先后主导香料贸易。香料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进口货物的大宗,也是欧洲市场最渴望的货品。以至于在东西方交汇之处,有一个“香料群岛”——东印度群岛。婆罗洲、爪哇、新几内亚及苏门答腊都被划归其中。中国长期是最强的消费主力。在阿拉伯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波斯商人扮演着中古时代香料贸易中介商的角色。他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波斯湾驶入印度洋,经过马拉巴尔、锡兰、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北向驶入河内、广州,或是更北部的沿海港口进行丝绸贸易。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代王朝史料错误地以为波斯国盛产各种香料。7世纪中叶,波斯国被灭,阿拉伯人接替波斯商人的位置,对南海诸国和印度洋沿岸的香料产地了若指掌,香料贸易进入新时代。海外“香料”宫廷御用考古资料证明南越国已有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的习俗,很显然,这些熏炉和香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汉武帝平南越后,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了直接交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香料通过南方沿海地区转输中原地区。唐帝国崛起时,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兴起的海上强国——室利佛逝,是香料贸易周转集散枢纽和东南亚佛教重地,海舶来往频繁,大量香料聚集于此。加之苏门答腊、爪哇等岛本就以产香料著称,为保护商道安全,促进香料贸易,室利佛逝王在各大港口加派士兵保护。另一边,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也挤满了远涉重洋、不远万里而来的航海商船,史料记载:“(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唐代的外来香料,主要有沉香、紫藤香、榄香、樟脑(龙脑香)、苏合香、安息香、乳香、没药、丁香、郁金香、阿末香、降真香等品种。阿拉伯人刚接手香料贸易时,最为关注苏门答腊的龙脑香——唐朝官方购买的特种香料,对其价格作了详细记载:“每一曼那(约2两)的樟脑(龙脑香)卖五十个法库,一法库合一千个铜钱。这种樟脑,如果不是政府去购买,而是自由买卖,便只有这个价格的一半。”对于龙脑香,在《酉阳杂俎》有记载,龙脑香树,出自婆利国、波斯国,之所以称婆罗洲樟脑为龙脑香,是因为“那些从海外带来的、奇异而珍贵的物质,很容易使人们在想象中将它们与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龙脑香不仅可以治病,还可用于饮食。香味怡人的龙脑香中,最著名的一种属交趾贡献的“瑞龙脑”被制作成蝉和蚕的形状,以护身符的形式佩戴在衣物上。唐玄宗曾赐予杨贵妃10枚“瑞龙脑”。唐宣宗以前,皇帝每行幸时“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和现在的炫富行为——玫瑰花铺满地上相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民间曾有诈骗者以龙脑熏衣后假扮唐懿宗,竟成功骗取安国寺的财产。这足以证明昂贵的进口香料几乎是皇室的专用品。五花八门的香料随着新香料和佛教、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宗教和香料的一拍即合,焚香和香料习俗随之而来。当时,大量檀香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佛教鼎盛的唐代社会,这些香料被唐人用于雕刻佛像,建造寺院之楼阁、佛塔,制作装佛像的圣盒、僧徒所持之锡杖等佛教圣物,还是寺院僧人、百姓礼佛常烧之香。沉香因其饱含树脂,质地坚硬沉重,放进水里即会沉底得名。在当时很多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是有名的沉香来源地,其实不然,唐朝人使用的沉香大部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