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私拉电线“拉”出刑祸-法律私拉电线“拉”出刑祸 年近七旬的刘国兴与相处二十余载的邻居因为一根电线发生争执,进而拳脚相向。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因为这样一桩小事受到刑事处罚,给自己大半辈子的清白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文/陈自喜2016年年初,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因邻里冲突引发的刑事案件作出一审判决,68岁的被告人刘国兴和63岁的受害人王新丽怎么也没有想到,只是因为一根电线,两家人会进了公安局又来到了法院。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刘国兴更是没有想到,自己不仅损失了1万多元钱,而且还要受到刑事处罚。私拉电线埋祸根刘国兴与王新丽都住在北京市房山区一个旧小区的同一单元楼里。王新丽住在一楼,刘国兴住在六楼,两人楼上楼下而居已经二十余年,关系还算融洽,见了面都会家长里短地唠一小会儿。两位老人的子女也都互相认识,过年过节也会给对方老人送点儿礼品。孰料,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却被一根电线打破。2015年春节后,刘国兴的儿子为其买了一辆电动车,方便老人出行。对于这辆电动车,刘国兴很是喜欢,就像对待自己的宠物狗一样,经常擦拭、保养,每天骑着它溜达个把小时。电动车充一次电只能支撑三四天时间,所以,刘国兴每星期要给电动车充两次电。一开始,刘国兴的儿子会帮父亲将电瓶扛上楼去充电,充满电以后再扛下来装好。后来,他不与父母住在一起了,每周过来探望父母的时间不固定,无法及时帮父亲扛电瓶上楼,而刘国兴又扛不动电瓶,为电动车充电成了问题。刘国兴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从六楼家里拉一根电线到一楼,这样就不用把电瓶扛来扛去了。拿定主意后,刘国兴很快就付诸行动了,自己跑到附近的五金超市买了一根20多米的电线插座,然后把电线从自己家客厅的窗户上拉到一楼。电线拉好以后,刘国兴得意洋洋地给爱车充上了电。“你以后有事就忙你的,我自己能给电动车充电了。”充上电后,刘围兴还不忘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老刘,你怎么私拉电线呀?这样安全吗?”从菜市场买菜回来的王新丽见此景,上前问了一句。“有啥危险,过几个小时电充满了,我就把线拉上去,没事的。”刘国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于是,这根电线成了王新丽心里的疙瘩。每次刘国兴充电时,只要王新丽看见,她就会上去说两句,意思大致都是“这样危险,你别这样充电”。时间长了,刘国兴心里也有意见:“咋啦,我在楼下充个电咋啦?又没有在你家充,也没用你家的电。”“可能我年纪大了,这根电线我咋看咋心里别扭,以后每次看见刘国兴充电,我心里就上火。跟他说,他大咧咧地根本不当回事。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意见了。”公安机关询问时,王新丽这样说。就这样,两家的关系越来越僵。多年邻里撕破脸对于老人之间的矛盾,双方子女心里都明白。一开始,他们都劝各自的父母。王新丽的女儿对母亲劝道:“妈,充个电有啥啊,刘大爷这么大岁数了,咱得体谅他一下。”刘国兴的儿子也劝父亲道:“爸,王大妈就是觉得电线比较危险,她家是一楼,离电线近,这咱得理解,要不以后我多跑几趟把电瓶给你扛上去!”儿女明理,可两位老人脾气较倔,都希望对方给自己说点儿好的。所以,这个事没有得到解决。刘国兴照常在从楼上拉电线给车充电,王新丽越看心里越堵,从开始嘀咕演变到骂骂咧咧。眼看着事情越变越糟,自己的父母心情越来越不好,子女们的态度也从开始劝解父母变成指责对方父母,两家的关系雪上加霜。2015年10月的一天下午4点多钟,刘国兴又从自己楼上将电线拉下来给车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