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刺绣37066.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刺绣37066.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5/10/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刺绣37066.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六章 民间刺绣
刺绣是民间传统优秀工艺,它以绣针引丝、绒、棉等各种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丝锦、绸缎、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是一种以彩线造型的艺术。刺绣常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并被称为“锦绣”,锦上添花,锦绣亦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最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锦绣中华、锦心绣口等等。
中原刺绣历史悠久,古时称“凿”、“钴凿”,民间称为“针绣”、“扎花”,俗称就是“绣花”。由于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称“女红”。
中原民间刺绣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俗、欣赏情趣和宗教信仰,而且映衬着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
第一节刺绣发展脉络
刺绣源流,数千年来大体是这样一条脉络: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起居日用品,后又上升到与书画结合的刺绣观赏品,以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两类最为源远流长。
一、 魏晋以前的服饰刺绣
刺绣的起源离不开养蚕和缫丝,先民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桑麻,从事纺织业。随着蚕丝的使用和纺织品的产生,刺绣工艺逐渐兴起,主要是美化装饰人们的服饰。据西周先秦时的《尚书》上记载,从舜开始,就将象形文字分类用在衣裳上,规定“衣画而裳绣”。古时,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阴,取绣为饰。当时,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中,就开始穿着绘绣各种图案的礼服。上衣绘以自然、动物界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下裳绣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水藻、水、粉米、黼、黻图形。宗彝是虎尊;黼是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黑半白;黻是两弓相背的图案,颜色半青半黑。这12种纹饰图案均有不同的象征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弯;华虫,取其文丽;宗彝,取其忠孝;水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黻,取共明辨。这些标志图案被以后历代帝王所采用,并逐渐形成定制,称为“十二章服”,只有皇帝才能用12章,即从文样的多少来区分职位高低。
春秋日期,刺乡工艺经过殷商的发展,渐趋成郭,始有“衣必文绣”风尚。管子《轻重乙篇》说道:“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絉、一(长针),然后成为女。”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椎”都是逢纫、、织乡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乡。先民们八月衣、绣裤、绣袍,用辫针缀出龙、凤、虎等夸张变形的图案,有些还间以花草、枝蔓或几何图形,所乡线条流畅,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秦汉时代,百业兴盛,经济繁荣,丝织业也尤为发达,促进了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刺乡成为民间崇尚广用的服猸,不仅“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弱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民间如此,朝迁贵族更不待言。其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其至“柱槛衣以绨绵”。由此可见汉代刺乡服饰的繁荣。此时也开始有了宫迁刺绣。汉恰巧绣品,纹饰主要波状的云纹、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山水以及带状花纹和几何图案,风格粗犷,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其畅,反映了刚刚摆脱野蛮以后的舒展和欢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供暖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领目蒲桃绣,腰中合欢绮”(南朝沈约诗),刺绣除了继续不断地发展和扩张日常生活中的衣饰、佩饰范围和层面外,也开始为宗教服务。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便选择表示尊荣并耗时费工的刺绣,绘制佛像。谓为绣佛。如现存最早的北魏时期的《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四女一男供养人,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供养人的长衫上还乡有忍冬纹和卷草纹,显示了佛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刺绣上的相互交融。该绣片儿除花边外,均为满地施乡。佛像乡法严整精工,不少乡像流存到英国、日本的博物馆中。
二、唐宋时与书画结合的观赏性艺术刺乡
唐代以后,刺绣向精致化发展并有了重大转折,除继续作为衣着装饰实用品外,开始出现纯审美观赏性的艺术绣品,刺乡艺术更加精湛,其原因有三:
一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齐针绣等绣法,并加以综合运用,针法多变,使绣纹日趋精美。唐绣还辅以金银、缀珠及和色技术,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五代时建都于开封的后梁,有个叫张率的,写了一篇《乡赋》,描绘了当时刺绣发展的精湛工艺:“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并盛赞绣品艺术的高超:“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杂青松与芳权。”
二是刺绣发达与当时朝延奖励提倡、普及民间有关。据《宋史•职官志》载,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设“文绣院”,集南北艺人,制画绣。上行下效,民间刺乡亦大为风行。且当时社会,男耕女织,女孩都要学****女红,掌握刺绣技艺,并由此有了“闺秀”之说。唐诗人胡令能一首七绝诗《观郑州崔郎中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