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评价历史人物.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评价历史人物.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3/9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评价历史人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评价历史人物又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何谓历史人物?我想,简单地理解,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是时间上已经是过去时了。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情况极其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评价的角度、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评判,具体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历史事实出发,看其行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做到评之有据。历史人物是和历史事实相联系的,人在事中,事中有人。它和其它历史事实一样是客观的,任何人都无法增损改变。历史人物做过哪些事,有过哪些主张,后人都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好恶随意杜撰。对于某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记载的可疑材料或秘闻野史,更要仔细辨别分析,务必要用历史上确有的准确的历史事实,作为评价人物的依据,这样方能评得正确。比如曹操,“乱世之奸雄”,狡诈毒辣,学生对此印象颇深,他们早把它列入“坏人”的行列,这一评价同历史上的曹操相距甚远。其原因是学生评价依据的事实来自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由于“先入为主”印象的抑制,学生往往不易被理解接受历史教材上的曹操形象。教师在讲授时,就应讲清评价的依据。《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是由于文学形象的需要,作者用想象、虚构等文学手段对史料进行了加工修改和再创造,有的还是直接取的不确的野史材料,这些当然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所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任何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他们只能在时代为他提供的舞台上表演。评价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切忌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中国古代史中提到王安石变法,有人把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只是依靠封建国家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众所周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连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做不到,而要求900多年前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去解决,这可能吗?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历史的真实面貌,“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些什么。”(恩格斯),其行动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还是影响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这样才能评之有据。二、评价历史人物应把人物还原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考察,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做到评之到位。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即某个时代)、空间(在某个国家、地区)里,代表着某个阶级的利益,或属某个政治派别,有某种宗教信仰。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教育程度、政治觉悟等诸多因素,无不影响制约着他的一切活动。由于时间的变迁,今天的学生对历史上的某段岁月常常感到遥不可测,更难于理解、体会历史上的某种情形。在评价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现在的观念,今天甚至明天的要求去评价人物的好坏、褒贬其是非。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看历史人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顺应了中国历史由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