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教学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例1已知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有如下关系:摄氏温度/℃01020304050华氏温度/325068861041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描点观察点的分布情况,建立满足上述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开展如下的活动: ①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②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可以用直尺去试,或顺次连接各点,观察所有的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③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选择两个点的坐标,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验证:验证其余的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如引导学生用变换的观点解释现实世界中与图形有关的现象,欣赏某些建筑物的对称美; 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图案。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例2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什么想法?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广告中75%这样的数据,要应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比如,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多大等。若该公司调查了4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3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1+3+5+7+9+…+19=102。此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1+3+5+7+…+(2n-1)=n2,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本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如图案的欣赏与设计,图形的基本性质,视图等)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并交流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例4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2)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 (3)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A'OA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现如下的某些结论:OA与OA′,OB与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