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广安市广安区防慢性病中长期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安市广安区防慢性病中长期规划.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9/3/11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安市广安区防慢性病中长期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广安市广安区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7〕60号)、《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广安府办发〔2018〕15号)精神,全面推进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促进社会参与,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广安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统筹各方资源,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强化个人在自我防治和管理中的责任,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良好环境。坚持共建共享。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坚持预防为主。健全环境影响因素监测评价机制,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乡镇(街道)、不同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和防治需求,确定针对性的防治目标和策略,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充分发挥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典型引领作用,突出特色创新,促进均衡发展,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三)发展目标。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有效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到2020年,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广安市广安区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下降10%下降15%预期性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5%提高10%预期性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60%63%预期性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下降10%下降15%预期性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15%25%预期性高血压患者管理率(%)80%82%预期性糖尿病患者管理率(%)70%72%预期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5%75%预期性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25%30%预期性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0%80%预期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预期性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60%70%预期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区)覆盖率(%)100%100%预期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万人)(%)控制在25%以内控制在20%以内预期性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克)下降10%下降15%预期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个)01预期性二、对策措施(一)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同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部门联系机制,强化政府领导,发挥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职业防护、疾病防控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烟酒生产与销售监管,严格执行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减少居民有害饮酒。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倡导膳食多样化。推动绿色清洁生产,改善作业环境,严格控制尘毒危害,加强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洁城乡卫生,优化人居环境,强化职业病防治。实施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社区等支持性环境项目建设